2012年,景顺长城旗下的核心竞争力基金成为同业冠军,另一只基金业绩进入行业前十,同时是三年期业绩冠军,专户产品业绩也同步大幅飙升,成为业内业绩最为出色的团队之一。这些业绩背后是一支怎样的投资团队?业绩背后的冠军基因是什么?记者日前采访了景顺长城负责投研业务的副总经理邓体顺。⊙本报记者 弘文
专注“从下至上”选股
对于冠军基金的业绩取得,邓体顺认为,首先是基金经理的个人努力,同时也体现了景顺长城过去一年投研团队整合、提升、理念更加清晰化的成效。
“做了十五年的研究,我感觉投资业绩取决于三件事:正确的理念、投研团队勤奋用心的程度和基础研究工作是否做细。”邓体顺说。
理念方面,邓体顺加入景顺长城后,大力推行“基本面选股至上”的原则,推动公司的投研体系的主要精力集中于个股选择上。从每天晨会到月度例会、从研究员考核到团队整体的配合等,都专注于公司价值这个点上。“抓住好股票”成为整个体系的运转目标。
比如,晨会方面,泛泛的信息交流、新闻解读被专注的个股分析所取代。“在景顺长城每天的晨会上。分析员主要就是交流覆盖的个股情况。而且每个个股的观点要浓缩精炼,几句话把公司的核心情况和关键变化交代清楚。随后,大量的时间是投研人员就公司本身的投资机会和风险进行交流。”在邓体顺看来,晨会上的交流效率才是关键。
同时,对细节的要求无处不在。比如,景顺长城的晨会报告上,公司的基本业务要求在一张纸上打印出来;内容模式要标准化:关于上市公司的汇报要求有核心财务数据,对于具体指标都有明确的要求,过去几年的收入、成长率、利润率、ROE、以及估值。资料力求一目了然,以方便投研人员跳过常规数据的提问,直接进入交流环节。
“这样的最大好处是,大家可以集中讨论公司的投资机会。比如,有的公司最近的好消息比较多,但是你一看,它的估值非常高或者它的现金流没有,或者它的股价已经涨得很高了,这时候就需要谨慎了。也有时候一个公司,最近情况不理想,销售下降,但它有良好的分红纪录、历史现金流状况、那么投资团队对其的关注度就会提高。”邓体顺说。
除了日常晨会外,每月的行业回顾会上,景顺的研究团队也做的更细。行业估值上,除了历史比较,市场内比较,也增加了全球的比较。有过丰富海外研究经验的邓体顺相信,中国股市正在和海外成熟市场的规律接轨、买方研究的要求也会与海外看齐:基本面更加重要。
新的时代需要更加专业
景顺长城的核心竞争力这次拿到冠军,在邓体顺看来,体现了投资时代的变迁,基本面投资理念的胜利。
“2012年的冠军不再依靠重组股,不再是高频交易,而是扎扎实实的选择成长股,中长期持有获得的,这是基本面投资的胜利。”邓体顺认为,以好的成长股选择为导向,是最有希望获得长期受益的途径,坚持这条“王道”,公募基金的业绩之路才会走得更长久。
在邓体顺看来,A股的新投资时代,更强调基本面、也更强调上市公司的中长期价值。“好的市场空间、好的管理团队、好的财务数据、净资产收益率持续较高的公司”会越来越得到市场关注。
这就意味着,研究员的着重重点是公司拜访,挖掘公司的机会、基金经理的重点是公司的价值分析。因此,在景顺长城的研究团队的考核中,模拟组合的考核比例是最大的,同时与投研团队的沟通也占据一定比例的。“研究员没有业绩,就没有推荐的影响力。而没有沟通,影响力就不会达到基金经理手中。”
此外,邓体顺还认为,海外资产配置的基本规律也会在新的A股市场上有所体现。这方面,景顺长城借鉴海外经验,引入的改良版资产配置模型,在2012年有了不错的表现。在市场信心低迷的2012年3季度,景顺长城持续增加股票配置,成功地抄到了市场底部。 “理性的资产配置”与“高效的个股挖掘和配置”结合,是景顺长城2012年业绩飙升的重要依托。
当然,面临市场的风格切换、行业轮动,理念的坚持必然面临考验:“面对市场,分析师自我认知的一个不断的调整过程。有些人会被动摇,有些人会坚持下来。这很正常。”
但邓体顺相信,投资归根结底立足点是公司:“投资股票其是买一个增值的公司,假设你的组合里面所有的公司都是非常优秀的公司,所有非常优秀的公司同时不表现的概率是非常低的,而每次炒对热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投资的立足点依然是上市公司。”
邓体顺透露,景顺长城的整个研究团队,以低换手率的、中期投资的思维,维护的300亿规模的模拟组合,在剔除管理费、各项交易成本后,2012年的收益率超过15%,实现近9%的超额收益。而以此为基础管理的专户项目也有不错的表现。这都说明,在新的时代,以选股为立足点,是可以持续有业绩表现的思路。
中国的经济空间仍然巨大
在加入景顺以前,邓体顺曾担任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融资部董事总经理及中国资本市场部主管,有十五年以上海外和中国研究经验,更长于宏观经济和策略判断。
他对中国宏观的判断,无疑是值得关注的。
邓体顺认为,2013年的A股市场是比较乐观的。从景顺长城的资产配置模型看,股票还是非常的有吸引力。这个市场仍然处于股市的投资机遇期。
另外,对于宏观方面,邓体顺也远比同行乐观。他认为,市场上一直担忧的中国经济的转型困难、经济增长动力缺乏并不会阻挡住中国经济的增长步伐。中国有足够的制度改革的空间,来释放中国经济的成长红利。
“中国目前的经济情况比当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情况要好得多,改革的难度也要低得多。当时,市场对中国的前途也不是那么乐观,估值也很便宜。现在也是如此。”
邓体顺认为,尽管大家有各种各样的担心,但实际上中国的势头、发展仍然是很良好的。“其实,人类克服困难的能力也是比大家想象的要强,目前,高层对改革的认识比较充分,这给未来5-10年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他认为,从短期看,2013年经济增速是7.5%、7.8%,可能上帝也不知道。但要判断这个国家的长期方向是什么样子的,这个国家它的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在哪里,并不那么难。中国社会的需求仍在扩张,经济发展动力仍然存在。现有的制度在改革后能够激发经济成长动力,这就是他的判断。
“亚当·斯密说,人的最终需求是求生存的需要,因此,人类对住宅、对于医疗、对于城市服务的需求是本能的。中国社会变革的驱动力是人的需求释然、人们观念的发展变化。而这些会推动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不断进步。”邓体顺说。
当然,这背后涉及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比如说产权制度的安排,行业管制的安排、人的户口迁徙等等,这些方面邓体顺觉得中国还是有巨大的空间。
“我们觉得现在的情况不糟糕,是因为我们看过更糟糕的时候。对于中国的改革动力和能力,大家应该有前瞻的勇气。”邓体顺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