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涛 ○主持 于勇
观察大多数研究机构对于今年的通胀(CPI)的看法,基本的共识是:今年CPI虽然较上年有所回升,但仍属于温和回升状态,CPI年的增幅在3%以内,全年的走势基本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态势,具体而言,今年2月、6月和10月份CPI月同比涨幅分别由于春节因素、翘尾因素和基数因素的影响,可能是全年通胀的高点,届时CPI涨幅可能在3%以上,而其余月份的涨幅则均在3%以下。因此,仅从数据而言,今年CPI确实属于温和的状态,言外之意,通胀不是今年的主要经济问题。
而观察上述共识背后的缘由,笔者发现基本的逻辑主要在于今年CPI的翘尾因子为1%,是自2010年的最低水平(2010-2012三年的CPI翘尾因子分别为1.2%、2.4%和1.2%),按照CPI同比涨幅等于当年的翘尾因子和当年新涨价因子的和的公式计算,同时考虑2002-2012年间CPI的新涨价因子的实际均值为1.5%,今年如果不出现超预期的情况,今年CPI年涨幅在3%左右的判断是大体合理的。
但是经济运行真正令人着迷的地方,恰恰就在于确定之中的不确定,而如何尽可能地把握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则是经济研究工作者的首任。塔勒布教授在畅销书《黑天鹅》书中曾说:我们的世界是由极端、未知和非常不可能发生的(以我们现有的知识而言非常不可能发生的)事物主导的,而我们却一直把时间花在讨论琐碎的事情上,只关注已知和重复发生的事物。这意味着必须把极端事件当作起点,而不是把它当作意外事件置之不理。
而在过去的10余年间,中国经济就遭受了三次明显通胀的干扰,其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实际上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笔者虽然赞同市场共识的今年通胀属于温和上涨,但是认为有个不确定性因素需要格外注意。
第一个不确定性因素是今年CPI的新涨价因素能否保持在2%至内。观察2002年CPI各月的环比增幅数据,笔者大致发现存在一个12个月的经验数据规律,环比增幅低点在7、8月份(周期谷底),高点出现在1、2月份(周期谷底),但是又一个重要的变化需要格外关注,即2002-2006年间,每轮周期中CPI月环比增幅折年率的谷底均值为-3.5%,谷峰均值为8%;但在2007-2012年间,谷底均值已升至-0.1%(较2002-2006的均值提高了3.4%);谷峰均值也升至9%(较2002-2006的均值提高了1%)。由此,可见2007年以后,虽然CPI环比增幅仍然保持着大致12个月的周期,但是通胀的中枢却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而截至2012年12月的CPI环比折年率已经升至3.7%附近,仅仅用了5个月时间就升至2007-20012年CPI环比谷峰均值的半身位,如果出现超预期的因素(例如猪肉价格、蔬菜价格以及要素价格改革等),那么今年CPI的环比可能打破历史均值的范围,相应推高CPI的新涨价水平。
第二个不确定性因素是核心CPI的走势。虽然中国统计局并不公布中国的核心CPI(核心CPI是指将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价格剔除之后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一般是剔除了食品和石油价格影响的CPI指数),按照笔者自己的测算:2002-2006年间,中国的核心CPI的均值为0.8%,2007-2012年间,核心CPI的均值则升至1.4%,2012年的核心CPI均值则是2%。对于中国核心CPI上升的解释,大家的共识是中国劳动力人口红利递减所致,而统计公布的2012年12月份CPI中的服务项目价格同比涨幅已经升至2.5%(连续11个月上升)。“城镇化”已经被决策层明确为启动内需的重要突破点,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再次加速推进,特别户籍限制的逐步放开,那么新城镇人口当期支出的必将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居民对收入增幅的经济诉求,那么劳动力成本势必会出现提升。
上述这两个不确定性究竟在2013年发挥多大影响尚未可知,但是这两点均指向了同一个确定性,即2007年以后,中国的通胀(CPI)基本呈现出“上去容易,下来难”的局面。
经过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2013年通胀走势(CPI)仍然存在变数,时间点在7、8月份。如果经济增速出现超预期下行的话,那么届时宏观政策将再次面临两难,而政策的两难恰恰是这几年经济运行中最主要的“黑天鹅”。
(作者就职于中国建设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