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是关键
随着十八大报告强调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关城镇化的议题受到各方关注。第三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昨日召开,全国100位县(市、区)委书记齐聚北京,与专家一起就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对策展开讨论。多位专家表示,新型城镇化最核心的应该是人的城镇化,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绝对不是简单地改户口,今后要逐步剥离粘附在城镇户口的各种福利,最终实现两者完全脱离。⊙记者 梁敏 ○编辑 龚维松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不是简单改户口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城市化、城镇化是中国今后发展最大内需潜力之所在。因此,扎实提高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关键是有序推进农业人口的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最核心的应该是人的城镇化,让这些在城市打工的人,能够在城市定居下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说,从全球来看,我们已经是第二大规模的经济体,但是在城市生活的人的数量比很多发展中国家还要低,城镇化要不断提高城市的人口,最核心的还是让他们享受到城市的各种生活福利。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超过52%,中国已经是城市化的国家,但是城镇化的质量是不高的,现在每四个城镇常住人口当中,就有一个是外来的流动人口,没有户口、没有户籍的常住人口。
“有无户籍在就业质量、福利保障方面有很大差异,这就是城镇内部新的二元结构,由城市内部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形成的二元结构造成的差距,是我们国家现在发展面临最突出的差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分析说。
韩俊指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绝对不是简单地给他们改户口,关键是贫富均等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要实现全覆盖,我们现在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很多福利跟户口是挂钩的。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逐步剥离粘附在城镇户口的各种福利,最终实现两者完全脱离。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也认为,需要推进人口的迁移和户籍制度改革,通过取消身份和户籍流转等特殊的管理方式,降低本地农民进城的门槛,引导和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进入县域城镇落户。同时,制定有利于农民向城镇转移的承包地管理政策,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允许进镇农民保留原来在村里的农村承包地使用权,通过转让获得他进入城镇的资本。
此外,通过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体系的改革,来逐步地实现在县域城镇落户后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医疗以及就业服务、劳动报酬等等,享受与市民、原来的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同时,提高社会服务的均等化水平,逐步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统筹层次,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
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并且明确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一定要做到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双轮驱动”,努力通过改革,构建一个新型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指出,要把城市化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城市化,因为农业现代化可以释放大量的劳动力,加快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而二、三产业的集聚就形成了城市。所以,农业现代化、城市化是紧密联系的两个命题,要同步推进,改变目前农业现代化严重滞后于城市化的局面。
针对农业现代化,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表示,应把它提到很重要的地位。过去的传统农业,一家一户规模非常小,也很难做出品牌来。未来的方向,需要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的经营规模,提倡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
郑风田也称,“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十年聚焦‘三农’,而今年更提出新的农业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未来的农业不只是第一产业,实际上未来的农业跟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提供品牌,某种程度上也是升级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