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宏鹏 朱文彬 ○编辑 枫林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受益于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政策,广东在“前沿阵地”上“杀出一条血路”,凭借“三来一补”的外向型经济,自1989年起就扛起了经济第一大省的旗帜,这一扛就是24年。
然而,受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净出口由广东的“长板”变成了“短板”。如今,江苏一步步迫近。正在召开的广东省两会迷漫着一股焦虑气息。
于是,对比粤苏之间的差距,成为委员、代表及专家学者们集中反思的焦点。广东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长达10年落后于江苏,2012年差距拉大至1.2万亿元。严峻的现实是,国际经济环境制约着广东无法在外贸方面再有大的起色,消费在扩大内需方面仍没有唱起高音,在投资方面,广东已是连续21个月负增长。
广东没钱投资么?“不差钱。” 广东省人大代表、副省长陈云贤说,广东全国金融第一大省的地位牢固,整个广东金融存款余额超过10万亿元;广东省金融办主任周高雄说,只要省里有需求,在金融方面可以动员1万亿的增量来拉动投资。不仅如此,广东的民间资本有1万多亿元,用于投资的刚超过五成;借道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特区,可获得便宜于境内成本五分之一海外资金,也不可估量。
广东没项目可投么?获批不久的广州南沙新区,以及有“特区中的特区”之称的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大部分还是“处女地”;周高雄认为,广东并不乏投资机会,长远来看,广东要平衡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的差距,也有太多太多的基础设施需求大量投入,更有推进城镇化、改善民生等方面,项目不可谓稀缺。
既有钱、又有项目,难道是投资环境出了问题?非也。众所周知,广东是国内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也被认为是“官味度”不重的省份。早些时候,广东就开始着手大部制改革,减少或简化审批流程,培育更有活力市场环境。此外,广东省发改委主任李春洪说,去年广东出台贯彻“民营经济36条”的细则,对民企开放的领域也已经基本没有太多限制。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过度市场化”在广东“两会”期间也被认为是一大阻力,有人认为,企业做投资都想要超预期收益,太市场化、太透明、竞争太激烈只会赚到平均利润。更关键的是,政府在投资意向面前并不像其他省份那样重视。一来自商业界的广东政协委员称,自己本想在家乡投些项目,但当地政府似乎并不重视,而去其他省份时则受到相当的礼遇,“不投感觉都不好意思了。”目前,他有多数项目投资于广东之外,项目投资超过50多亿元。
深层次的原因,更在于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躺在政策上吃红利太久了,缺乏了继续深入改革的动力。举例来说,广深高速“费坚强”的话题再一次引爆广东两会。广东是全国收费站最多也最为密集的地区,是经济成本高居不下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广深高速为典型的广东高速公路,拥堵不堪,高收费依然,账本不清,却还陷在“建设-无止境收费-永远还不清债务”的怪圈之中。
如何打破这一怪圈?事实上,在早些年前,广东省金融办主任周高雄就拿出过金融创新的“钥匙”,即以“路桥资产证券化”代替“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模式。日前,周高雄仍在广东两会上呼吁用金融创新的方法代替旧模式。
“改革是广东的根、广东的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共提了70多次改革,包括深化经济、行政体制改革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改革步入深水区这际,作为先行先试地的广东,须淡化忌惮,浓化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