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要闻
  • 4:要闻
  • 5:广告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司封面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地产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大资管时代”不甘落后 保险资管定向与集合产品发行在即
  • 深圳银行业资产规模
    突破4.5万亿
  • 利率市场化逐步深化
  • 交行金研中心:预计1月CPI涨幅1.8%
  • 渣打人民币环球指数
    去年11月份回升
  • 东方资产定调未来转型方向 兼具资产管理和保险双重特色
  • 交行董事长胡怀邦:今年信贷投放做到“四个倾斜”
  • 开渠之后多放水 保险业翘望开闸更多品种
  • 深圳2012年保费收入
    首次突破400亿
  •  
    2013年1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7版:金融货币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金融货币
    “大资管时代”不甘落后 保险资管定向与集合产品发行在即
    深圳银行业资产规模
    突破4.5万亿
    利率市场化逐步深化
    交行金研中心:预计1月CPI涨幅1.8%
    渣打人民币环球指数
    去年11月份回升
    东方资产定调未来转型方向 兼具资产管理和保险双重特色
    交行董事长胡怀邦:今年信贷投放做到“四个倾斜”
    开渠之后多放水 保险业翘望开闸更多品种
    深圳2012年保费收入
    首次突破400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大资管时代”不甘落后 保险资管定向与集合产品发行在即
    2013-01-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黄蕾 ○编辑 枫林
      初期,产品将仅限于向境内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具有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合格投资人发行。其中,向单一投资人发行的定向产品,投资人初始认购资金不得低于3000万元;向多个投资人发行的集合产品,投资人总数不得超过200人,单一投资人初始认购资金不得低于100万。

      “大资管时代”不甘落后

      保险资管定向与集合产品发行在即

      ⊙记者 黄蕾 ○编辑 枫林

      

      “大资产管理”时代脚步的临近,让习惯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倍感压力。

      而投资新政无疑为保险资管公司的转型找到了出口。上海证券报从权威渠道获悉,作为下一批保险投资新政的核心内容,“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创新试点”即将重新开闸,届时保险资管公司将可发行“一对多”集合类资管产品、“一对一”定向资管产品。

      政策的松绑传递出另一个信号:伴随业务定位的变化,保监会也逐步完成了由主管向监管的转身。

      

      资管创新:先启动试点后制定办法

      2012年,金融业一批政策藩篱被击破,资管业“群雄并起”时代已然开启。但在十多家保险资管公司看来,他们已然落后一大步。

      与券商、基金、信托所不同的是,目前保险资管公司的业务存在“单一性”和“被动性”的特点,即主要被动受托管理保险资金,第三方资产管理非常少。一家保险资管负责人直言,“如果不加快推动产品化、市场化,创造新的利润空间,到大资管时代真正到来的那时,保险资管公司将毫无肉搏之力。”

      1月28日,在北京召开的“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政策通报”的闭门会上,保监会有关负责人坦言,行业竞争激烈,机构诉求强烈,在此背景下,“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创新试点”将重新开闸。即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作为管理人,向投资人发售标准化产品份额,募集资金。

      但产品仅限于向境内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具有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合格投资人发行,包括向单一投资人发行的定向产品和向多个投资人发行的集合产品。

      其中,向单一投资人发行的定向产品,投资人初始认购资金不得低于3000万元;向多个投资人发行的集合产品,投资人总数不得超过200人,单一投资人初始认购资金不得低于100万。

      对于市场较为关注的产品投资范围,从本报记者拿到的《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产品业务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草案)》来看,几乎包括大部分投资工具,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央行票据、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等。

      不过,有保险资管老总担心,由于试点产品结构复杂、形式多样、涉及面广,保监会制定相关配套的管理办法需要较长的周期,从而将影响到试点进程。

      对此,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先发布上述通知,随即启动和恢复试点,支持保险资管公司尽快开展业务,积累经验后再制定办法,然后全面推广。

      

      保监会逐步由主管向监管转身

      先启动试点后制定办法,折射出保监会监管理念的更新。一系列新政支持保险机构自主决策、自行投资、自担风险,将决策权完全交予市场,保监会正逐步改革并实现主管向监管的转变:守住底线、放松管制、加强监管、严控风险。

      监管理念的转变,在另一项即将出炉的新政《关于债权投资计划注册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可窥一二。

      此前,债权投资计划发行机制一直按照市场化原则,从审批、审核过渡到事前备案。然而,仍有保险机构反映,发行标准较为严格,难以满足日益增大的投资需求。并且风险承担机制错位,加大了监管风险和责任。

      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在上述闭门会议上直言,“监管人员精力有限,疲于应付前端备案,后续监管跟不上,难以及时发现风险隐患。”

      因此,保监会决定,对债权投资计划发行机制再次调整,将注册制替代备案制。据与会高管透露,今后保险资管公司发行债权投资计划将实行统一注册机制,即向指定注册机构报送材料,依规注册。对于注册机构,保监会的诠释是:过渡期间,暂由保险保障基金公司临时承担注册登记职责,未来可委托具有公信力的市场专业平台办理。

      不过,对于交易结构复杂、投资规模较大的债权投资计划,保监会可以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独立风险评估,督促发行人充分评估,揭示和披露债权投资计划投资风险。

      结合当前大资管时代即将到来的市场背景,新一批保险投资新政的出炉显得十分契合时机。市场人士分析认为,金融各行业之间的博弈与竞争正在加剧,改变保险资管公司能力不足这一局面的根本在于:放松配置比例、支持产品创新、扩大融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