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融资
  • A6:专版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数据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价值评估表解析
  • 汽车零配件公司评价
  •  
    2013年2月7日   按日期查找
    T8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
     
     
     
       | T8版:汽车周刊
    价值评估表解析
    汽车零配件公司评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汽车零配件公司评价
    2013-02-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邓璐

      

      从2011年12月末到2013年1月末,上证指数上涨约8.46%,同期58家汽车零配件上市公司的算术平均涨幅为5.67%,为大盘涨幅的0.67倍。

      在同一时间内,24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上涨家数的占比为54.82%;而58家汽车零配件公司的上涨家数只有27家,占比46.55%,低于同期A股。而且2400多家上市公司中,涨幅超过大盘的家数约占41.62%;汽车零配件公司中涨幅超过大盘的只有20家,占比34.48%。因此,在过去13个月里,汽车零配件公司的整体表现要明显地逊色于同期市场的平均表现,也远逊于汽车整车上市企业。

      27家上涨企业中,博盈投资、猛狮科技、中航精机,分别以184.49%、77.11%、30.93%的涨幅名列58家零配件企业的前三甲。涨幅最小是浙江世宝和星宇股份,分别为0.19%和0.87%。而跌幅前三甲被天润曲轴、日上集团、美晨科技获得,跌幅分别是37.27%、28.30%、21.87%。

      汽车或温和回升

      汽车作为生产、生活必需品和享受型消费品兼具的产品,其行业发展和波动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双重影响。

      图1显示了2003年以来我国汽车工业的销售收入增长率、销售利润率、产成品资金占用率3个数据。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在过去10年里,我国汽车产业已经历了3波回落。

      第1波为2003和2004年,主要受宏观调整影响,全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率从2003年1季度的59.77%下降至2005年初的2.18%。

      第2波是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销售收入的同比增长从2008年第2季度的28.82%下降至2009年初的-9.74%。

      第3波是2011和2012年,销售收入增长率从2010年初最高90.05%,下降到7.93%。

      总体考察,3波调整以第3波调整幅度最大,这与2009年受4万亿刺激计划影响,销售收入的回升速度过快、幅度过大有关。但从谷底值考量,则是最温和的一波调整。前两波的谷底分别在2.18%和-9.74%,而这一波的谷底则为7.93%,反映了中国的汽车工业和汽车市场已基本成熟,具备了很强的抗风险、抗调整能力,进入了一个有序而稳定的发展阶段。

      在同一张图表上还可看到产业波动的基本轨迹:受宏观因素影响,销售收入增幅下降;受增幅下降影响,而后销售利润率下降;在销售收入和销售利润率双双下降影响下,产成品资金占用率开始跟着下降,显示出企业进入压缩生产和压缩库存的过程。其中销售利润率总是比销售增长率后降一步,但却同时到达谷底。其后这两率双双回升,企业加大市场力度,产成品资金占用率开始回升。

      从这个角度说,汽车产业的这一波调整已经结束,销售收入、销售利润率和产成品资金占用率均已进入一个新的回升阶段。当然,由于回调的幅度不深,谷底值较高,因此,回升也将是温和的、幅度相对较小的。

      深挖零部件机会

      比较整车和零配件两大部类(见图2、图3及表1、表2、表3),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零配件部门在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这两个方面始终要差于整车制造部门。行业景气回升时,它的总体升幅要小于整车制造部门;行业景气回落时,它的降幅又大于整车部门,这估计和零配件企业的生产决策相对比较被动、滞后有关。

      但在营业利润率上,零配件部门却始终高于整车部门。这可能和两个因素有关:其一,零配件公司规模普遍较小,除了主业以外,还可打点“野食”,营业利润得以扩大;其二,许多零配件在整车制造成本中的占比较小,但对提高整车品质却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整车制造厂一般都会把零配件的品质放在首位,而对价格高低则相对比较宽松。

      因此,一些比较重视公司长期竞争优势的投资人,常常喜欢在零配件市场企业中寻找其产品在整车制造成本中占比较低、但品质优良、对提高整车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的上市公司作为投资目标。(作者为行业资深观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