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建宁
观察有代表性的经济数据变动,最能说明经济好转的真实情况。
上月25日发布的今年1月汇丰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51.9,本周二公布的1月汇丰服务业经营活动指数(PMI)数值54.0,都非常鼓舞人心,该指数不但保持了多月的上行趋势,而且显示了加速增长态势,增速高达2.3,为最近4个月之中最强劲升幅。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不但中国经济复苏预期正在向乐观转变,而且经济复苏的正向效应还得到了强化。
笔者以为,经济向好势头超出预期,既得益于稳健货币政策营造的宽松氛围,也得益于相对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扶持力度,通过加大民生项目的投资发力,政策对症下药功不可没。
首先,旨在实现财政均衡的民生投资,提升农民市民化的城镇化建设,都不同程度在助推制造型企业,不仅快速恢复了终端需求,奠定了生产活动的扩张活力,也为生产周期循环准备了底气,新订单增长丰富了经济活力,更拉动了服务业经营活动扩张,使2013年首月服务业开局良好,营商氛围超越外围环境,新业务总量显著上行,悲观预期于是快速转变为乐观信心,势必推动环比增速加快。
其次,接替投资拉动作用对经济复苏的贡献,季节性消费也在助推经济上行的步伐。迎面而来的农历癸巳春节消费旺季,必然会在较大程度上释放出城乡消费欲望,产生节日性爆发式增长的消费能力。更好地满足这类激增的消费需求,不但有助于制造性企业抓住时机去库存化,而且将带动率先复苏的生产性行业补库存,推动新订单和新业务进一步增长,运输和物流服务等服务性企业必然赢得发展机会,随之提升服务水平,为良性运转奠定基础,这也预示着宏观经济继续向好,现实基础很牢靠。
第三,由隐形触底到显性好转,宏观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改革意愿呼应和总揽经济政策,发挥了一呼百应凝聚经济优势的效果;以改革思维创新和创造经济活力,极大地释放和激发了生产力要素的能动性;以改革预期造福和造富于民,能够找到民众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公平路径;以改革名义构建和重塑经济发展信心,正逐渐再造中国经济走向未来的增长点。
不过,经济要实现由显性好转到将来的跨越式发展,还得取决于城镇化建设的思路和构想,看我们能否找到有别于房地产经济的内生性增长动力,究竟能否走出超越城市化发展经济的新路。国务院本周二批转了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若干意见》,表明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若干意见》表述得再清楚不过:“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推进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民分享土地升值收益,并逐步提高农民在升值收益中的所得比例”。
中国经济具有极强的增长弹性,所以,未来城镇化的探索和实践非常值得期待,无论其最终选取何种模式发展和推进,都已显示了区别于过去那种偏重发展房地产的城市化发展意向。而在那种发展模式下,农民工处境尴尬,他们为城市建高楼出力流汗,却既没有获得市民的身份,也没有获得城市户籍待遇,更不要说享受城市的教育和医疗等隐性福利了。但是,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强大的发展动力就来源于改革,一旦赋予了农民自我管理土地生产的权利,经济发展就具备了长期增长的潜力。只要未来的新城镇化发展能另辟蹊径,既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增值收益,也对进城农民赋予公平合理的市民待遇,势必将产生两大本质性的变化。
一方面,这将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的财富拥有结构,进而真正增加农民拥有社会财富的总量,由此激发他们支配和使用财富的消费能力,中国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就有可能发生根本转变,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就有可能真正得以确立。
另一方面,分享到土地增值收益的农民,就有了流动到城镇的自由选择权,也有钱在城市安居乐业,能体面地享受城市现代文明,实现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转换。这样,既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有序流动,城市也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后劲和人口红利,这当然会彻底改变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部环境的现状,弥补外部进出口环境改善缓慢的长期缺陷。
第四,经济预期折射出资本市场的新机会。几个月来中国经济变局产生的预期中的稳定性,已在饱受行情持续多年低迷之苦的沪深A股市场激发出了不到两月股指一鼓作气直升近500点的惊人能量。从去年12月中旬开始的这一轮资本市场超级强势,既有市场资金觉醒于估值修复的动力,更有政策立足于制度建设的强大推力。由于制度变革带来持久的“福音”,投资者沉寂长久的“价值意识”遂被市场重新唤回。不论对今年的行情有什么样的估计,至少价值投资主题已赋予了市场强大的底气和冲击力,完全扭转了市场的氛围,这大大提升了千万投资人的信心。而在股市,信心就是希望所在。
(作者系上海金融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统计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