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两会特别报道
  • 4:焦点
  • 5:要闻
  • 6:要闻
  • 7:财经新闻
  • 8:金融货币
  • 9:证券·期货
  • 10:证券·期货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价值
  • A6:研究·数据
  • A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8:上证面对面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若“宽松依赖症”成了集体吸毒
  • 意大利乱局或致欧债危机再度恶化
  • 眼下断言工业回升还为时尚早
  • 天问
  • 今次油价调整何以遭遇舆论强烈质疑
  • 手机游戏的吸费乱象
  •  
    2013年3月1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若“宽松依赖症”成了集体吸毒
    意大利乱局或致欧债危机再度恶化
    眼下断言工业回升还为时尚早
    天问
    今次油价调整何以遭遇舆论强烈质疑
    手机游戏的吸费乱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今次油价调整何以遭遇舆论强烈质疑
    2013-03-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刘满平

      

      2月24日,正值元宵佳节,国家发改委宣布上调成品油价格。而与此同时,受美国原油库存持续增加、美联储可能调整宽松货币政策等消息的刺激,国际油价连日频频下跌,我国台湾的“中油公司”在同一天宣布下调油价。面临同样的石油市场,却有“内涨外跌”截然不同的调整结果,自然质疑之声不断。

      笔者认为,本次油价调整之所以引起质疑,归根结底还是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各种弊病在作祟,致使在“不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事情”,“良好的初衷获得意外的结果”。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按 “22天+4%”的调价规则,在春节假期最后一天的2月15日,关系国内成品油价的三地原油价格变化率就突破了4%,意味着调价窗口开启。至2月22日,辛塔、迪拜、布伦特三地原油变化率达到5.20%,而距11月15日前一次调价,也已过了69个工作日。为了维护喜庆祥和的春节氛围,延续逢重大节假日延迟调价的惯例,直到元宵节再宣布,而这一延迟恰与国际油价掉头向下走之时重合。其次,为何我国台湾的油价下调?这就要分析台湾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了。目前台湾地区的原油全部来自进口,其成品油价格是参照“70%迪拜+30%布伦特”的原油价格,调价周期是一周一调,周均价及汇率变动幅度80%。与大陆比较,参考标准和调价周期、浮动范围都不一样,两者就可能出现同一时间背道而驰的现象。而下调也只是国际市场油价近一周的短期表现,不能反映几个月来国际油价上涨的事实。在去年11月16日至今的三个多月里,台湾地区油价上涨了8次、下调了4次,几乎每周一调,特别在最近短短一个月内,4次上调、1次下调。3个月累计每升上涨1.3元新台币(约0.325元人民币)。大陆油价只上调了一次,而这3个月来国际油价总体是上涨的,政府调整油价有充足的理由。并且,此次调价幅度小于国际油价的上涨幅度。

      另外,就是社会各方对调价内涵的认识问题了。正如笔者以前呼吁过的那样,按照现行定价规则,每轮调价都是对过去22个工作日国际市场油价变动情况的滞后反映,是对油价上涨或下降的补偿,不是对调价当天或之后国际油价走势的预测。因此,每次调价都是根据之前走势来作出判断的,调价后的走势要等到下个调价周期来反映。当然,22个工作日周期太长,难以准确及时反映国际市场变化。例如,假设参考油价从每桶100美元开始计算,在一轮调价周期里,第一个工作日由于外界因素剧烈变化油价就蹿到每桶150美元,之后的21个工作日,参考油价都在不停下跌,但幅度都不大,到第22个工作日后回落至每桶120美元,涨价幅度超过4%。如此计算下来,境内油价还是要上调,但国际市场给人的感觉却是在不停下跌。所以说,如果真正要反映国际市场情况,一天一调甚至每分每秒都应该调整境内成品油价,就好像菜市场一样,菜价随时都可能有所变动。但在目前的体制下,难以实现境内成品油价的随时调整,这决定了境内油价肯定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周期越长,其滞后效应也越严重。

      除了调价周期过长以外,现行定价机制还存在调价参照幅度标准、挂靠原油种类不合理等其他诸多弊病,其中,4%硬性的调价幅度会造成一段时间内油价上调与下调的不对等,加剧了成品油价格的过快上涨,使之陷入“越调越高”的困境。据统计,自现行成品油定价方案施行至今,境内成品油零售价格共经历22次调整,其中14次上调,8次下调。汽油累计涨幅为每吨3100元,柴油累计涨幅每吨3020元。另外,由于近几年我国从印尼进口原油数量大降,所以,从原油进口的角度看,参考地之一的“辛塔”原油已没有多少参考价值。应予以调整,将反映中东市场的阿曼原油价格加进来。

      但不管如何改正、完善现行定价机制,在三大石油巨头垄断成品油批发和零售、成品油定价机制尚未完全市场化的局面下,每轮上调油价难免都会引起社会各方对垄断体制的质疑。为此,有人建议将定价权下放给各大企业,以此甩开包袱。但笔者认为,只要垄断体制没有改变,定价权下放只能是矛盾焦点的暂时转移,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定价,而且这种方式可能造成价格垄断,也难以行得通。当前政府在成品油定价机制中的作用和地位还是相当重要的,还不能完全撇开。即使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出台后,政府还是会起主导作用,还会遭遇社会的舆论压力。对此,政府能做的就是注重调价时机和幅度的选择,避免给经济运行以及CPI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对社会民生带来太大的压力。此外,设法从成品油市场体系建设入手,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局面,最终实现华丽脱身,真正形成由市场定价的机制。

      (作者系中国经济学会理事,宏观经济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