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艾轩作品解读
⊙记者 曹原 ○编辑 陈羽
藏族人物是艾轩作品被人认知且认可的最重要题材,他一次次将自己童年时的孤独和心路历程,映射在一个个看似饱受外界环境考验却眼神坚定的藏族人物身上。孤独、寂寥、空旷总是将这些人物与背后浩瀚的雪域荒原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意境。
艾轩第一次进藏是1974年,当时国内美术题材和形式没有现在这样开放,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区采风回来后,艾轩画的全是解放军进藏区、爬雪山、过草地等革命性主题作品。直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艾轩才从描绘风俗风情转向人文关怀,也就是现在其笔下的藏族题材。
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投射,艾轩投射到他作品上的“寂寞”、“空灵”、“孤寂”等情绪,是他几十年个人情感与经历的沉淀。童年时的被冷落、父亲与继母的斗争、周遭的非议,出生于有太多新闻的家族,艾轩的童年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故事。而借景抒情便成为艾轩作品的一种风格,一望无际的荒原上,那一个个沉寂无语的人物成为艾轩内心的写照。黑白灰的大量使用,不但使画面显得苍劲浑厚,也愈发单纯干净,大面积的冷色调和用作雪域背景的 “留白”,更是带来一股强劲的孤独与伤感。
被人称为“荒原的歌者”的艾轩,作品中挥之不去的宿命感除了受童年时负面情绪的影响,或许还反映出大时代曲终人散之后的冷清。
除了个人经历给画面人物带来悲怆的宿命感外,时代留给艾轩的,也被他转换成作品中孤寂的抒情和忧伤的浪漫。浓郁的怀斯风和伤痕美术在艾轩作品的唯美氛围中被发挥到了极致,而借用异域人物来直抒己意,更让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写实达到直击人心的境界。
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曾这样评论艾轩的作品:“他巧妙地把孤寂的抒情性与少许的神秘感美妙地结合了起来。本来,孤独本身即会有某种神秘性,在浩瀚的荒原中孤独,其神秘的意味就更浓。但作者始终不忽视人和自然景色的优美。艾轩是用美的魅力把观众带进那有宗教情绪和神秘气氛的艺术世界里。他的画有象征的意念(如《也许天还是那样蓝》《说不清明天的风》、《歌声渐远》),但运用的是‘点到为止’的含蓄手法,若弦上之箭,引而不发,其征服力和感染力似更为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