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再不能以供求原理调控房价
  • 对今年经济和政策指标需有新认知
  • 杠杆化从来都是把双面刃
  • 在高送转的背后
  • 新一轮增长周期该由企业投资唱主角
  • 控制欲望 资源无限
  •  
    2013年3月8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再不能以供求原理调控房价
    对今年经济和政策指标需有新认知
    杠杆化从来都是把双面刃
    在高送转的背后
    新一轮增长周期该由企业投资唱主角
    控制欲望 资源无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杠杆化从来都是把双面刃
    2013-03-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桂浩明

      ⊙桂浩明

      

      证券公司获准发行收益券,打开了又一道融资的大门,人们对于券商在经营中使用资金杠杆问题的关注也随之升温。这显然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就在不远的过去,证券公司还被禁止发行债券,再往前的话,证券公司还曾有过不被允许公开或非公开地发行股票的经历,而直到今天,券商还仍然很难从银行的正规渠道取得贷款。券商本身就是从事资本运作的,理论上,这种运作的基础条件之一就是利用资金杠杆。但长期以来,它自己却被排除在使用资金杠杆的行列之外。这种在现在看来难以想象的事情,却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的客观现实,而其基础也就是所谓的“分业经营”管理思路和“银货两迄”的经营模式。

      无疑,现在情况已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不管还有多少争议,事实上券商都纷纷在向“混业经营”的模式转换,同时信用交易也已全面推开。在这种情形下,券商利用资金杠杆来谋求发展,就是必然的趋势了。从目前的状况看,普通券商的资金杠杆大都也就两倍左右,这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是比较短的。所以,每当管理层向券商放开一批金融杠杆,都会受到券商的鼓掌叫好。而部分有关对券商的分析报告也显示,很多人是把金融杠杆的进一步放大视为券商收入持续提高的基础的,期望有一天杠杆增加到八倍十倍,这样券商就会利润暴增,股价自然就会大幅上涨。实际上,沪深股市中那些看好券商股的投资逻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的。

      诚然,作为金融企业,经营的是资本,不利用金融杠杆是不足取的。我国的券商发展步伐缓慢,上百家券商的资产规模还不及一家股份制银行,这种现状当然也与经营中长期缺乏金融杠杆有关。但是,问题还在于,在实践中是否金融杠杆越长越好呢?

      笔者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当下在欧美金融市场出现的是“去杠杆化”状况。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过去后,欧美国家的金融业也在反思,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问题,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杠杆被放得过大,使用到了极限。这虽然给金融企业乃至金融家们带来了极大的收益,但却给市场留下了巨大的风险敞口,以致本来应该可控的次级贷款风险被无限放大,终于酿成了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在这以后,缩短金融杠杆成了欧美国家金融监管的重要目标,金融衍生品首当其冲被严格控制。当然,中国的情况和欧美不同,我们现在的确是金融杠杆太短,所以海外市场的运行趋势未必一定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只是,如果考虑到中国金融市场的规范化程度还比较低,特别是券商的风险控制与经营水平都还不高,同时投资者也缺乏应对风险的能力,盲目放大金融杠杆无论如何不是正确的选择。

      券商现在正处于业务急剧扩张期,特别是在创新业务大量涌现的时候,金融杠杆开始大规模使用,这自然是十分可喜的。只是无论是从经验还是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都不能说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时下,极富特色的中国式影子银行的风险正在逐渐暴露,尽管总体上还是处于可控的状态,但这已在提示人们,当金融杠杆被拉得很长的时候,风险必然会如影相随。谁又能说券商能独善其身?简单举个例子,现在融资融券发展势头较快,但真正在操作中赚钱的却并不多,这说明对于多数投资者而言,至少眼下还并不擅长于杠杆使用,同时也缺乏受保护的体系。显然,相比马上进一步加大金融杠杆,现在认真总结在使用金融杠杆方面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升防范风险的能力可能更加重要。

      金融杠杆从来就是一把双面刃,用得好当然好,但用不好也是很伤人的。那种认为只要放大金融杠杆,券商就能获得超常规发展,利润就会倍增的观点,显然是偏颇的,也是对金融杠杆理论的曲解与误读。

      (作者系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