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再不能以供求原理调控房价
  • 对今年经济和政策指标需有新认知
  • 杠杆化从来都是把双面刃
  • 在高送转的背后
  • 新一轮增长周期该由企业投资唱主角
  • 控制欲望 资源无限
  •  
    2013年3月8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再不能以供求原理调控房价
    对今年经济和政策指标需有新认知
    杠杆化从来都是把双面刃
    在高送转的背后
    新一轮增长周期该由企业投资唱主角
    控制欲望 资源无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新一轮增长周期该由企业投资唱主角
    2013-03-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谭浩俊

      ⊙谭浩俊

      

      分析、比较近期公布的各种主要经济数据可知,中国经济稳步回暖的趋势是比较清晰的。问题在于,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那就是经济回暖的源动力并非来自于企业、来自于生产性投资,很大程度上还是来自政府、来自非生产性投资。虽说政府及各种非生产性投资也是投资的重要内容,特别在经济处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只是,经济要保持平稳、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还得靠企业投资和生产性投资。尤其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人口大国来说,如果没有企业投资和生产性投资的充分保证,就业、职工收入提高、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等一系列要求就很难满足。

      尽管从前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了显著的下行态势,增幅也从两位数下降到了一位数,但国内外的研究机构、专家、学者无一不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充满希望,各方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并成为带动整个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之一。

      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这是毫无疑问的。现在的问题是,启动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引擎在哪里,如何才能让中国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复苏缓慢的状态、步入稳定增长的通道?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在政府层面似乎已形成了共识,已传递出了明确的信号。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措施,都足以令人振奋。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规模都上万亿、数万亿,甚至十几万亿。如果这些投资计划能如期实施,未来中国不仅不需要担心投资不足,反而需要防治投资过热。而不能不让人格外担忧的是,在各地提出的庞大的投资计划中,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政府的影子,或政府影子的异化,而很少看到企业的影子。

      带动地方政府纷纷提出庞大的投资计划的动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目标,这已被专家、学者称之为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动力”或“新引擎”。因为,新型城镇化不仅能有效带动投资、带动发展,也能有效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关键在于,此时此刻尤其不能错误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作用,把新型城镇化简单地理解为大推城市建设、大推固定资产投资。新型城镇化是个综合概念,它既要城市建设、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支撑,更要有实体产业、实体企业的保证。不然,谁来“消费”城镇化、谁来“保证”城镇化呢?前一时期少数房地产业过度发展的城市出现的“鬼城”现象,应该足够警醒国人了。

      退一步讲,就算城镇化要伴着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其投资主体也不应是政府,而该是企业,企业才是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不仅会考虑眼前利益,也会考虑长远利益,不仅会考虑社会效益,也会考虑经济效益,不仅会考虑城市建设本身,还会考虑把城镇建好以后如何与产业相配套。更重要的,能最大化地利用社会资源、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坦率说,现在不少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实际对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是一种隐患、一种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风险。整个社会的资源是相对平衡的,如果政府投资、非生产性投资占有的社会资源过多、份额过大,企业投资、生产性投资就会受到影响。否则,就只有以通胀为代价,以居民生活水平的相对下降和企业利润的相对减少为代价。在这方面,以往积累的教训难道还少吗?

      地方政府当然可以适当提高某些经济发展目标,也可提出一些政府投资、非生产性投资的计划,但从总体上讲,要确保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能比较健康、有序地推进,就非得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不可。一方面,政府投资、非生产性投资也可以与企业投资、生产性投资有机结合起来,让企业全面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并担当主角。政府则主要在规划、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尽责尽力,而不是大包大揽,把城镇化建设的任务全部落到政府手中,这与正在积极推进的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另一方面,还应尽力充分调动企业的投资积极性,让企业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生产性投资力度。说到底,新型城镇化的有效推进,必须有生产性投资、企业发展的保证,有居民收入提高、就业率提升的保证。同时,还应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促使民间投资者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

      当然,发挥企业投资、生产性投资的作用,体现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还须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紧密结合,而不是继续以牺牲环境、牺牲资源为代价。这一点,就需要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进行项目审批时严格把握了。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实现预期目标,理顺政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把关键的钥匙。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