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
分析、比较近期公布的各种主要经济数据可知,中国经济稳步回暖的趋势是比较清晰的。问题在于,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那就是经济回暖的源动力并非来自于企业、来自于生产性投资,很大程度上还是来自政府、来自非生产性投资。虽说政府及各种非生产性投资也是投资的重要内容,特别在经济处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只是,经济要保持平稳、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还得靠企业投资和生产性投资。尤其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人口大国来说,如果没有企业投资和生产性投资的充分保证,就业、职工收入提高、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等一系列要求就很难满足。
尽管从前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了显著的下行态势,增幅也从两位数下降到了一位数,但国内外的研究机构、专家、学者无一不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充满希望,各方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并成为带动整个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之一。
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这是毫无疑问的。现在的问题是,启动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引擎在哪里,如何才能让中国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复苏缓慢的状态、步入稳定增长的通道?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在政府层面似乎已形成了共识,已传递出了明确的信号。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措施,都足以令人振奋。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规模都上万亿、数万亿,甚至十几万亿。如果这些投资计划能如期实施,未来中国不仅不需要担心投资不足,反而需要防治投资过热。而不能不让人格外担忧的是,在各地提出的庞大的投资计划中,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政府的影子,或政府影子的异化,而很少看到企业的影子。
带动地方政府纷纷提出庞大的投资计划的动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目标,这已被专家、学者称之为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动力”或“新引擎”。因为,新型城镇化不仅能有效带动投资、带动发展,也能有效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关键在于,此时此刻尤其不能错误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作用,把新型城镇化简单地理解为大推城市建设、大推固定资产投资。新型城镇化是个综合概念,它既要城市建设、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支撑,更要有实体产业、实体企业的保证。不然,谁来“消费”城镇化、谁来“保证”城镇化呢?前一时期少数房地产业过度发展的城市出现的“鬼城”现象,应该足够警醒国人了。
退一步讲,就算城镇化要伴着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其投资主体也不应是政府,而该是企业,企业才是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不仅会考虑眼前利益,也会考虑长远利益,不仅会考虑社会效益,也会考虑经济效益,不仅会考虑城市建设本身,还会考虑把城镇建好以后如何与产业相配套。更重要的,能最大化地利用社会资源、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坦率说,现在不少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实际对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是一种隐患、一种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风险。整个社会的资源是相对平衡的,如果政府投资、非生产性投资占有的社会资源过多、份额过大,企业投资、生产性投资就会受到影响。否则,就只有以通胀为代价,以居民生活水平的相对下降和企业利润的相对减少为代价。在这方面,以往积累的教训难道还少吗?
地方政府当然可以适当提高某些经济发展目标,也可提出一些政府投资、非生产性投资的计划,但从总体上讲,要确保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能比较健康、有序地推进,就非得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不可。一方面,政府投资、非生产性投资也可以与企业投资、生产性投资有机结合起来,让企业全面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并担当主角。政府则主要在规划、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尽责尽力,而不是大包大揽,把城镇化建设的任务全部落到政府手中,这与正在积极推进的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另一方面,还应尽力充分调动企业的投资积极性,让企业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生产性投资力度。说到底,新型城镇化的有效推进,必须有生产性投资、企业发展的保证,有居民收入提高、就业率提升的保证。同时,还应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促使民间投资者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
当然,发挥企业投资、生产性投资的作用,体现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还须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紧密结合,而不是继续以牺牲环境、牺牲资源为代价。这一点,就需要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进行项目审批时严格把握了。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实现预期目标,理顺政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把关键的钥匙。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