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地产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朝鲜半岛“黑云”弥漫 金融市场心惶惶
  • “真正的春天”还没来到日本
  • 警惕QE埋下的新危机隐患
  • 生物燃油航班首飞 荷航在中国买“地沟油”
  • 3月10日美国进入夏令时 美股开盘提前1小时
  • 让人活到150岁新药
    正测试
  • 日本股市飙至4年半新高
  •  
    2013年3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6版: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海外
    朝鲜半岛“黑云”弥漫 金融市场心惶惶
    “真正的春天”还没来到日本
    警惕QE埋下的新危机隐患
    生物燃油航班首飞 荷航在中国买“地沟油”
    3月10日美国进入夏令时 美股开盘提前1小时
    让人活到150岁新药
    正测试
    日本股市飙至4年半新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警惕QE埋下的新危机隐患
    2013-03-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美股、日股持续冲高,更多地反映了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而非实体经济强劲复苏的信号。”IIF警告,世界经济复苏对QE依赖的时间越长,流动性过剩和市场扭曲的情况在金融系统中就积累得越多,潜在风险也越大。

      ⊙记者 朱周良 ○编辑 毛明江

      

      对于在金融危机后以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新一轮“QE疗法”,主流经济学界普遍认为,这种做法无益甚至有害于本国经济,而且会损及广大发展中经济体。

      知名经济学家、历任美国多位总统经济顾问的哈佛大学教授费尔德斯坦认为,安倍晋三推动的QE战略,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这样的政策将牺牲日本本来具备的一大优势:国债和私人借贷的低利率。果真如此,在安倍任期结束时,日本经济的状况极有可能会比现在更加糟糕。

      持续量化宽松带来的日元贬值,可能带来进口成本激增,从而推高通胀,由此也会导致国债名义收益率大幅提升。长期利率的暴增会压低日本国债的价格,摧毁家庭财富,并反过来抑制消费支出。此外,高利率还会对公司债券和银行贷款产生作用,抑制商业投资。

      而在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前大摩亚洲非执行主席罗奇认为,美联储的政策最终导致占美国经济70%的消费者沦为“僵尸”。尽管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在这轮危机中大概翻了三倍,美国的消费还是前所未有地回落。自2008年初以来的19个季度中,美国计入通胀因素后的消费支出年增速平均仅为0.7%,远不及截至2006年的前11年中平均3.6%的年增速。

      2012年第三季度,美国家庭负债仍相当于收入的112%。尽管该数据较2006年的创纪录高位有所回落,但仍比上世纪最后30年75%的水平高了几乎40个百分点。同样地,截至2012年11月的四个月中,美国个人储蓄率仅为3.5%,这还不到1970至1999年7.9%的平均储蓄率的一半。

      在本国无法产生预定效果也罢,上述政策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外溢效应,损及其他经济体。罗奇指出,量化宽松可能导致货币贬值,而以货币贬值换取经济增长,不可避免会以他人市场份额的损失作为代价。

      “不难理解,中国会为此担忧,巴西一直在为此担忧,那些以出口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的主要发展中经济体,大多也一直在为此担忧。”罗奇说。

      更长远来看,罗奇指出,美欧日的大规模量化宽松,既不能在各自的实体经济里促进交易,也不能促进资产负债表修复和结构性变革。反而会让大量多余的流动资金在全球资本市场上流动。“不管这些资金流到何处,下一个危机也无可避免地会随之而来。”

      代表全球约450家大型金融机构的国际金融协会(IIF)日前发布报告警告说,到目前为止的这轮全球经济复苏,似乎过度依赖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一旦流动性回收的进程不可避免兑现,可能带来较大的不稳定因素。

      毋庸置疑,QE和超低利率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但现在的问题是,金融市场依然“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