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日股持续冲高,更多地反映了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而非实体经济强劲复苏的信号。”IIF警告,世界经济复苏对QE依赖的时间越长,流动性过剩和市场扭曲的情况在金融系统中就积累得越多,潜在风险也越大。
⊙记者 朱周良 ○编辑 毛明江
对于在金融危机后以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新一轮“QE疗法”,主流经济学界普遍认为,这种做法无益甚至有害于本国经济,而且会损及广大发展中经济体。
知名经济学家、历任美国多位总统经济顾问的哈佛大学教授费尔德斯坦认为,安倍晋三推动的QE战略,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这样的政策将牺牲日本本来具备的一大优势:国债和私人借贷的低利率。果真如此,在安倍任期结束时,日本经济的状况极有可能会比现在更加糟糕。
持续量化宽松带来的日元贬值,可能带来进口成本激增,从而推高通胀,由此也会导致国债名义收益率大幅提升。长期利率的暴增会压低日本国债的价格,摧毁家庭财富,并反过来抑制消费支出。此外,高利率还会对公司债券和银行贷款产生作用,抑制商业投资。
而在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前大摩亚洲非执行主席罗奇认为,美联储的政策最终导致占美国经济70%的消费者沦为“僵尸”。尽管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在这轮危机中大概翻了三倍,美国的消费还是前所未有地回落。自2008年初以来的19个季度中,美国计入通胀因素后的消费支出年增速平均仅为0.7%,远不及截至2006年的前11年中平均3.6%的年增速。
2012年第三季度,美国家庭负债仍相当于收入的112%。尽管该数据较2006年的创纪录高位有所回落,但仍比上世纪最后30年75%的水平高了几乎40个百分点。同样地,截至2012年11月的四个月中,美国个人储蓄率仅为3.5%,这还不到1970至1999年7.9%的平均储蓄率的一半。
在本国无法产生预定效果也罢,上述政策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外溢效应,损及其他经济体。罗奇指出,量化宽松可能导致货币贬值,而以货币贬值换取经济增长,不可避免会以他人市场份额的损失作为代价。
“不难理解,中国会为此担忧,巴西一直在为此担忧,那些以出口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的主要发展中经济体,大多也一直在为此担忧。”罗奇说。
更长远来看,罗奇指出,美欧日的大规模量化宽松,既不能在各自的实体经济里促进交易,也不能促进资产负债表修复和结构性变革。反而会让大量多余的流动资金在全球资本市场上流动。“不管这些资金流到何处,下一个危机也无可避免地会随之而来。”
代表全球约450家大型金融机构的国际金融协会(IIF)日前发布报告警告说,到目前为止的这轮全球经济复苏,似乎过度依赖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一旦流动性回收的进程不可避免兑现,可能带来较大的不稳定因素。
毋庸置疑,QE和超低利率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但现在的问题是,金融市场依然“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