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两会报道组
○见习编辑 华笑丛
随着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广电总局合并,文化大部制改革向前推进了重要的一步,大文化产业呼之欲出。近阶段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的政策,文化产业更是上升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以推进。政策红利及跨媒体整合将给文化传媒产业带来哪些影响?相关公司又将迎来怎样的机遇?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南传媒董事长龚曙光。
政策红利带动利润增长
上海证券报:目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的政策,包括资金补贴、政策扶持等,这些政策层面的利好将给公司经营带来哪些影响?
龚曙光:十八大报告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对文化产业提出很高的要求,文化产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其实是最大的利好。
具体到政策对公司经营层面的影响,主要分为几个方面:第一,国家已经把均等文化服务作为国计民生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推进的农家书屋、村村通已经在实现这种服务功能。随着农家书屋进一步优化,社区书屋建设也会相随推进,这些都会直接对我们的经营产生影响。比如,过去农家书屋我们只做湖南省,现在在外省就有两、三个亿;过去的馆配书我们只做湖南,现在我们在外省也有一、两个亿。
第二,在数字化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方面也得到了政策补贴和支持。去年,我们来自于国家方面的政策补贴和支持就有4000多万元。相信今年及未来会更多。
第三,中国有关文化产业的各种扶持基金今年都有大比例的增长。这些基金都要用到具体的项目上去。我们一直在这些项目上领先,毫无疑问将成为政策红利的受益者,能拿到比较大的份额。
第四,今年国家将继续扩大内需,而文化类产品毫无疑是内需性很强的产品,我相信国家在文化产业启动内需上也会有政策支持。我们企业一年生产的产品达100多亿,其中绝大多数是内需性产品。对我们来讲,这也是一个大的利好。
新媒体业务是发展重心
上海证券报:中南传媒的业务分为好几个版块,包括出版、媒体、发行、物资以及新媒体等,未来几年对这些业务版块的发展有何具体规划?
龚曙光:我希望到“十二五”末,我们的数字化媒体能够做到5个亿左右的规模。我估计今年我们几个新媒体加在一起应该会过3个亿。希望到“十三五”末的时候,新媒体收入能够超过传统媒体。现在我们的传统媒体按传统口径计算是130亿元左右,如果到“十三五”末的时候,我们的销售规模接近300亿元,数字媒体或超过50%。
上海证券报:目前很多传统媒体都在探讨向新媒体转型,但要找到一种可行的盈利模式并不容易,根据你们的实践,新媒体怎么才能找到盈利点?
龚曙光:新媒体业务方面,第一,我们有新闻门户网站,第二有生活门户网站,第三有动漫,这些都是赚钱的。此外,我们正在培育数字出版,它要解决的是整个中国教育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现在也已经有产品在卖了。在盈利模式上,以红网为例,它主要赚钱的模式第一是广告,第二通过红网的影响力做活动。未来还可能的一个盈利点就是舆情服务。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盈利点。
首发募资正式进入投资期
上海证券报:中南传媒在上市的时候募集了一些资金,但我们注意到公司这两年在投资方面的步伐并不快,这主要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目前政府也已经出台政策鼓励文化产业进行外延并购等,公司未来在投资方面有何打算?
龚曙光:我认为我们上市的时候是最好的融资周期,是最坏的投资周期。我们自己确定今年为并购年,已经谈了很多的项目,如果宏观经济不发生重大转折,我们会介入比较大的并购。我认为现在开始可以捡到好公司。
至于走出去的问题,我认为文化企业直接走出去是一条高风险之路。所以,在走出去的方式上,我们会跟国外大的集团合作,就某一个项目去合作,包括股权层面的合作,公司可摆在国外,经营国外业务,这样所承担的风险要小很多。我们的很多项目都是采取这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