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海
截至今年3月1日,全国共有北京、浙江、河南、陕西、贵州、广东、深圳等7个省市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深圳月最低工资标准刚刚达到1600元,已是全国最高的了;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北京,也只有15.2元。
这些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呼声很高,但从全国看,提高最低工资和建立长效的最低工资制度,依然没有成为重点关注的事情。据某研究最低工资的人士统计,2001年,中国有10个省级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而21个没有调整。2002年有14个省区调整,17个没有调整;2003年6个省区调整,25个没有调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没有调整的省级地区分别是10个、20个、10个、17个、9个。而到了2009年,在遭受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国没有一个地区上调最低工资。虽然2010年全国只有重庆一个省级地区没有上调最低工资,但2011年全国又有7个省级地区未曾上调最低工资。2012年,全国23个地区(含深圳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有9个地区没有上调。
每年都有省级地区未上调最低工资标准,部分原因可能是有些地区最低工资是两年一调的。只是在国家的财政收入、GDP增速、以及名义人均收入增长较快的情况下,最低工资标准的两年上调一次显然已不合事宜。不管是两年上调一次最低工资的规定,还是经常出现的不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笔者以为,都源于对中国最低工资的现状和作用的错误认识。
有部分人认为,这几年我国各地的最低工资提升得很快,再调整的余地不大。实情如何呢?2011年深圳最低工资1320元,全市职工月均工资5453元,最低工资只有职工平均工资的24%。上海2011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3402元,最低工资每月1280元,最低工资占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29%。北京2011年职工月平均工资4672元,最低工资1160元,最低工资占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25%。而国际上公认的最低工资标准,要达到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40%才算基本合理。2012年全国各地的职工平均工资数据还没有公布,看2011年的数据,全国各地最低工资离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还有不小差距。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以我们目前的发展环境,最低工资调得太高,雇主会失去雇佣简单劳动力的动力,以致会造成更多人的失业。事实上,我国已出现了劳动力供应的拐点,近几年不少地方一再出现招工难、用人荒。根据统计局的数据,去年中国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所以,中国劳动力并不存在长期的、无限供给的能力。供给因素也要求劳动力的工资快速提高,提高最低工资,并不会导致失业增加。
有些人甚至认为,连续提高最低工资,会导致中国出现欧洲那种对于劳动者过度保障的情形。这种看法是背离现实的。欧洲竞争力的弱化,是过度福利造成的,并非劳动力最低工资过高造成的。目前中国的劳动力群体,福利还严重不足,根本不存在过度福利和过度保障的问题,而最低工资群体,往往是城市最弱势的群体,他们的福利极端缺少,哪里谈得上过度福利?相反,大力提高这些人的工资、福利和保障,才会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和启动内需,才会进一步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更重要的,今天中国的劳动力的主流供应人群是80后和90后,他们有个人职业发展的独立思想和追求,他们考虑的问题不再是简单维持自身和家庭人口的再生产,绝非仅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工资就可以打发的。同时,目前全球的制造业形态面临升级,要求对应的劳动力素质提升,薪酬水平与劳动力素质之间的同向关系更不能忽略。利用较高薪酬的正能量,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适应制造业和产业形态变动升级带来的挑战,本是应有之义。
自二战以来,人类的产业形态以及对应的制造业形态已有过数次变更。2008年以来,发达经济体过度消费和新兴经济体过度生产的态势已不可持续,靠简单劳动支撑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运输、超前超高消费的产业形态将逐渐消失,代之以个性化的、理性化的、智能化的消费方式,很可能消费地就是生产地。新的经济基础,要求制造业加紧升级,劳动者的素质势必也得有质的飞跃。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必须建立在有尊严和体面的薪酬上。
综上所述,我国最低工资水平还很低,仍有连年大幅度提升的空间。提升最低工资,可以作为正能量提升劳动者群体的素质,适应产业形态提升和制造业升级带来的挑战。为此,各地理该建立起调整最低工资的长效机制。(作者单位:东航国际金融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