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记者 李丹丹 ○编辑 枫林
2009年3月,周小川连发的三篇文章让我的同事苗燕头疼了很久。文章分别讲述国际货币体系、储蓄率和避免调控顺周期性问题,这些本是金融危机时期最热门的话题,但是资深记者苗燕却为标题和新闻点纠结再三,“很学术,很难写。”
或许是由于央行行长的特殊身份,或许是由于货币政策对市场至关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公开演讲、公开文章还是接受记者采访,周小川从来都不正面回答“是”与“非”的问题。
他喜欢慢慢地讲述这些问题的改革历程,细细地剖析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认真地阐明这些问题的解决思路。但是,他从来不会明确地告示市场,央行任何一个接下来可能的动作。
如同大学时的教授,传授专业知识、推荐相关书籍、介绍解题思路,但是永远都不会告诉学生,接下来考试的题目和答案。
因此,周小川的每一次演讲、文章或是采访中,没有明摆着的答案,只有很多值得逐字逐句回味、揣测的话语,比如“池子论”、“工具箱论”。事后细细琢磨,货币政策的执行和操作确实遵循着这些思路。
即使是在被记者围追堵截的时候,他也绝不会含糊地回答任何一个问题,他要么停下脚步选择一二详细解答,要么保持缄默不做任何回应。“他在专业上非常严谨,从来不忽悠。”央行一位人士称。
他的讲话风格契合其“学者型官员”的形象。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者,他是我国最早提出以价格、税收、财政、金融、内外贸、外汇体制、社会保障为重点,尽快建立竞争性市场为目标的改革思路的经济学家之一。其论文《企业与银行关系的重建》和《社会保障:经济分析与体制建议》分别获1994年度和1997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目前,他还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前任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曾与周小川共事多年。她12日也表示,周小川是一个学者型的行长,他从1990年代开始就参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他以系统论的思维对中国的价、税、财联动提出了很多建议。
值得指出的是,周小川不仅仅是一位理论家。作为上述理论的积极实践者,他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先后在外汇局、建行、证监会和央行等单位和部门担任主管,带领团队实施了一系列影响我国金融与经济发展的重大改革和创新。
就在去年年末,周小川出版了《国际金融危机:观察、分析与应对》一书,是其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考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