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研究·市场
  • A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8:艺术资产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川行十年 其路修远
  • ——精彩言论——
  • 小川的学者范儿
  •  
    2013年3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4版: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两会特别报道
    川行十年 其路修远
    ——精彩言论——
    小川的学者范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小川的学者范儿
    2013-03-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手记——

      ⊙记者 李丹丹 ○编辑 枫林

      

      2009年3月,周小川连发的三篇文章让我的同事苗燕头疼了很久。文章分别讲述国际货币体系、储蓄率和避免调控顺周期性问题,这些本是金融危机时期最热门的话题,但是资深记者苗燕却为标题和新闻点纠结再三,“很学术,很难写。”

      或许是由于央行行长的特殊身份,或许是由于货币政策对市场至关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公开演讲、公开文章还是接受记者采访,周小川从来都不正面回答“是”与“非”的问题。

      他喜欢慢慢地讲述这些问题的改革历程,细细地剖析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认真地阐明这些问题的解决思路。但是,他从来不会明确地告示市场,央行任何一个接下来可能的动作。

      如同大学时的教授,传授专业知识、推荐相关书籍、介绍解题思路,但是永远都不会告诉学生,接下来考试的题目和答案。

      因此,周小川的每一次演讲、文章或是采访中,没有明摆着的答案,只有很多值得逐字逐句回味、揣测的话语,比如“池子论”、“工具箱论”。事后细细琢磨,货币政策的执行和操作确实遵循着这些思路。

      即使是在被记者围追堵截的时候,他也绝不会含糊地回答任何一个问题,他要么停下脚步选择一二详细解答,要么保持缄默不做任何回应。“他在专业上非常严谨,从来不忽悠。”央行一位人士称。

      他的讲话风格契合其“学者型官员”的形象。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者,他是我国最早提出以价格、税收、财政、金融、内外贸、外汇体制、社会保障为重点,尽快建立竞争性市场为目标的改革思路的经济学家之一。其论文《企业与银行关系的重建》和《社会保障:经济分析与体制建议》分别获1994年度和1997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目前,他还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前任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曾与周小川共事多年。她12日也表示,周小川是一个学者型的行长,他从1990年代开始就参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他以系统论的思维对中国的价、税、财联动提出了很多建议。

      值得指出的是,周小川不仅仅是一位理论家。作为上述理论的积极实践者,他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先后在外汇局、建行、证监会和央行等单位和部门担任主管,带领团队实施了一系列影响我国金融与经济发展的重大改革和创新。

      就在去年年末,周小川出版了《国际金融危机:观察、分析与应对》一书,是其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考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