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两会特别报道
  • 4:财经新闻
  • 5:公司
  • 6:市场
  • 7:互动
  • 8:艺术资产
  • 9:书评
  • 10:专 版
  • 11:专 版
  • 12:股市行情
  • 13:市场数据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黑田下周接管日本央行
    日股再创新高
  • 违规使用基金销售宣传用语
    三机构被采取行政监管措施
  • 人民币即期汇率逼近历史高点
  • 2012年中银协
    共受理各类客户再投诉298件
  • 高价稀土引来需求萎缩 稀土产业深陷困局
  • 证券投资者呼叫中心成立5载
    已成维权窗口
  •  
    2013年3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4版:财经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财经新闻
    黑田下周接管日本央行
    日股再创新高
    违规使用基金销售宣传用语
    三机构被采取行政监管措施
    人民币即期汇率逼近历史高点
    2012年中银协
    共受理各类客户再投诉298件
    高价稀土引来需求萎缩 稀土产业深陷困局
    证券投资者呼叫中心成立5载
    已成维权窗口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高价稀土引来需求萎缩 稀土产业深陷困局
    2013-03-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阮晓琴 ○编辑 毛明江

      

      高价稀土带来的“阵痛”时过两年仍深深地影响着稀土产业链。昨天在四川成都举行的2013第三届中国稀土市场研讨会上,稀土下游应用企业叫苦不迭:为了降低成本,同行大量使用替代品,结果产品质量在下降,可企业开工率仍然低至五六成。稀土产业链再次陷入困局。

      

      困局:下游需求缩水拖累上游

      稀土产业链此次困局源于2011年稀土天价。以氧化钕为例,2011年,在短短七个月内,它的价格从年初的每吨20万直线涨至最高147万元/吨;而以前,它的价格主要在10~20万元上下徘徊。

      稀土是优异的磁性材料、发光材料和储氢材料。稀土价格高涨使下游企业难以承受,纷纷寻找替代品。以占据稀土抛光粉大半江山的浙江浦江为例,稀土价格暴涨之前,浦江市场用于水晶水砖加工所需的稀土抛光粉,一年就耗用6000吨以上,稀土抛光粉价格过快上涨后,浦江制作光盘时大量加入其他非稀土材料如氧化铝等,现在浦江稀土抛光粉的用量已经萎缩至每月200吨左右,即一年用量不及鼎盛时的一半。

      海外同样如此,自2005年实施配额制以来,我国每年实际出口量与出口配额基本持平,但是2011年稀土实际出口量只占到配额的53%;2012年也有将近一半稀土出口配额没有用完。

      前来参会的日本弘前大学人文学部教授黄孝春博士告诉记者,日本正在减少使用稀土或寻找替代品,因而稀土需求量有所下降。

      天价稀土给走私商腾挪了空间。专家透露,通过走私出口的稀土总量甚至超过正常出口总量。

      稀土开采、分离企业已经尝到了天价的苦果:氧化钕的价格两年间已经回落到40万元/吨;同时销量大幅萎缩。

      下游企业仍然过着苦日子:2012年,中国钕铁硼企业开工率低于60%,产量下降一半左右;稀土发光材料总产量下降达50%。

      需求萎缩使供需失衡。专家数据显示,目前,稀土冶炼分离产量是9.69万吨,产能32万吨;下游永磁材料产量是9万吨,产能25万吨。产能过剩均在3倍左右。

      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张安文将一生都献给了稀土事业。他在会上感叹,这几年来(我们)最大不快就是企业不吸取历史教训,实行无管束价格,影响了下游产品。他提示企业要敬畏市场,而不是一味强调中国储量第一,产量第一。

      略感欣慰的是,熟知内情的专家透露,日本寻找稀土替代品的结果并不乐观,除了个别品种可以降低使用量外,其他用替找的方法都会影响产品质量,因而在消耗掉前期库存后,海外对稀土的需求会有所上升。

      变局:海外稀土开发恢复

      由于稀土价格长期低迷,2008年,全球稀土供应中,95%左右来自中国。2011年稀土出口供不应求和价格大幅上涨,激发了全球主要稀土资源国前所未有开发动力,国际稀土产业开始恢复。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越南甚至南非都加入了稀土开发行列。

      张安文副秘书长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以外的稀土生产厂商产能是9500~11000吨,2013年产量将达到2.49万吨,2015年目标产量是6.3万吨。如美国钼公司现产量3000吨,2015年目标产能4万吨。

      届时,中国将结束稀土供应市场上一枝独秀局面。因为,2012年、2013年中国稀土开采指令性计划约在9万吨左右;且中国稀土产能或维持在9~10万吨。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现有稀土分离能力数倍于需求,如果海外稀土矿山按计划投产,稀土冶炼将严重供过于求。届时,轻稀土价格首当其冲受冲击,重稀土则因资源有限供应仍会短缺。

      一旦产能严重过剩预期兑现,中国自身消化能力值得关注。而稀土下游应用一直是中国弱项。张安文认为,中国企业应该破解生存难题,在下游应用上下功夫。据悉,中国稀土功能材料生产装备的大型化、精密程度、自动化水平与国外有很大差距,后加工及处理装备水平有待提高,不少稀土应用的元器件长期依赖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