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地产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第三方支付在改变金融业态
  • 当前中国的“改革红利”从何而来
  • 看宏观经济运行轨迹
    更可能是“弱复苏”
  • 质检报告怎么成了“罗生门”
  • 美国新财长访华会带来哪些“见面礼”?
  • 公道与私情
  •  
    2013年3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第三方支付在改变金融业态
    当前中国的“改革红利”从何而来
    看宏观经济运行轨迹
    更可能是“弱复苏”
    质检报告怎么成了“罗生门”
    美国新财长访华会带来哪些“见面礼”?
    公道与私情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第三方支付在改变金融业态
    2013-03-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杨 涛

      杨 涛

      第三方支付又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主要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等。其中,网络支付被定义为包括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多种形式在内的,借助网络为付款人提供支付服务的行为。

      这其实已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平台,第三方支付企业逐渐以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满足了诸多客户群体的支付需求,而这些领域可能是银行难以覆盖,或者并不重视的。近年来,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非常迅速,这既是由于市场规则不断完善,也是基于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例如,去年网络购物交易规模突破10000亿元大关,达到13040亿元,较往年增长66.2%,在社会消费品总零售额的占比达到6.2%,这直接推动了网络支付的革命性发展。

      第三方支付不仅正深刻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也在撼动着传统银行业的“自大”地位与心理。随着整个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商业银行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由最初的完全合作逐步转向了竞争与合作并存。过去,第三方机构扮演的是网上支付的中介角色,与银行的利益冲突并不大。如今,在很多支付业务中,第三方支付在逐渐走向“前台”,而银行却到了后台。例如,支付结算是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部分,第三方支付企业通过各类产品与业务创新,替代了大量银行的支付结算中间业务。再如,商业银行的业务重点之一,是代理基金、保险、信托、券商理财产品等,未来随着监管机制放开,第三方支付企业也可能逐渐进入这些领域,这将直接影响银行的代理收入。还有,通过走向前台,支付企业可能获得大量金融客户信息与数据资产,使之成为开拓外部合作的重要资源。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随着民间金融的活跃和规范发展,第三方支付企业开始介入小额信贷或财富管理等银行的传统领域,现在支付宝等龙头企业已开始了相关尝试。

      需要指出的是,从长远来看,第三方支付企业与银行间还是合作大于竞争。一方面,因为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无可置疑的主角,没有谁能真正与银行竞争,即使从支付市场的份额来看,第三方支付对银行的影响也有限。银行的核心盈利仍来源于存贷款利差收入,虽然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第三方支付企业在这些方面对银行会有一定挑战,但这不只是支付企业的问题,而是金融脱媒和民间金融发展的结果。

      另一方面,双方还有巨大的合作空间,比如支付安全问题,还有在跨行支付、跨境支付、移动支付等方面,银行与第三方支付都可以充分合作。再就是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导向,是重视国内消费、服务居民,这既是很多商业银行重视不足的地方,也是第三方企业正在逐渐创新的领域。两者未来如能围绕消费者的需求满足和维护共同探索,必定能开拓出更多合作共赢重点。

      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主体,是零售支付体系。对比美国的零售支付体系,可以发现其正经历许多根本性的变革,如:支付工具在从纸币急剧性地转为电子货币;支付过程在经历残酷的技术性变革;支付风险也在发生变化;市场结构不断变化,集中程度越来越高;支付成本上升并逐步成为舆论焦点;非银行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加入了支付链条等。

      由此可以看到,我国第三方支付虽然起步比较晚,但今天也已具备了国外发达经济体的某些特点。当前,应该说我国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正到了需要大力发展的关键时候,换句话说处在即将腾飞的前夜。具体来看,一是相当一部分国人消费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第三方支付需求快速膨胀,但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仍落后于客户需求;二是现有金融管理制度和监管环境落后于行业发展。当前行业发展迅速,各类非银行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型业务不断产生,但是与之对应的基本法律法规体系、技术和业务标准、监管部门的日常动态监管能力,要么还有待完善,要么还没有构建起来;三是新型的网络支付文化尚未建立起来。在全球化时代,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的支付行业一跃走向了前沿领域,但是相应的行业文化、支付文化则还没能建立起来,由此形成了低效率垄断与野蛮生长并存的局面,各方都还缺乏对网络支付行业、乃至整个支付行业如何实现产业链协调、达到共赢的探索与思考。

      无疑,要推动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从制度层面尽快确定更合理、更健全的相关规则,这些规则不是行政规则,而是市场化的监管和运行规则。再就是实现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力争实现信息与金融的有效结合,加强基础研究,尤其是金融、信息、技术、产业等领域的交叉研究,为其健康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