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选择合作共赢
|
——读《平台战略》
⊙天 龙
我手头拿了一本陈威如、余卓轩所著的《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因为有豁然开朗之感,读起来很愉快。但很显然,这是传统出版的结果。这本书能到我的手上,起码经历了作者酝酿——作品成型——提交出版社——出版社修改、编辑、封面设计——印刷厂印制——经销商将成书运往各地的零售书店、便利店这样多道程序。按照《平台战略》的说法,这种配置过程属于单方向、直线式,产业链中的前一个环节都在为讨好下一个环节而努力,各个环节的成本与利润层层加码,最后体现在书本的零售价格上,所以几道辗转下来,这本268页、近18万字的书,我不得不花费58元“高额”购买。
假如我在线上平台阅读,比如在起点中文网来阅读这本书,只需支付3.5至5元。通常,一本20万字左右的实体书,市面上的售价约30元左右。换算起来,每千字的阅读价格约在0.15元左右。反观起点中文网的读者,每阅读千字原创小说所缴付的费用在0.02至0.03元之间。这仅是传统纸质书的五分之一价格!具体到《平台战略》,则是十分之一的价格。更惊人的是,假如这两位作者愿意在网上出版,在他们的作品上网之后的下一秒,我便能阅读到,不像传统出版产业链需要等上很长一段时间。
让我们继续延伸这个话题,来看看线上阅读平台的出现是如何打破出版业超过百年历史的游戏规则的。还是以专攻小说市场的起点中文网为例,它在互联网上提供一个虚拟平台,让热衷于写作的人们直接刊登各式各样的故事,而读者能立即选择各自感兴趣的故事来阅读:作者群——网络出版平台——读者群。如此,原本处于传统产业链两端的作者群与读者群,直接与对方接触;源源不绝的创意源头与广阔的读者市场直接互动,多样化的供给正巧与多元化的需求匹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出版社所扮演的把关角色被削弱,数以万计的作者流进小说市场发表风格各异的作品,数十倍的读者也蜂拥而至,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想读的作品。除此之外,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也可直接与读者互动;读者可以影响创作的走向,也可以与彼此分享阅读的体验与感想。网络出版平台连接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弯曲”了原本垂直的价值链条,其所塑造出的产业变革,意义深远。
对于作者们来说,线上出版平台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在传统出版业,哪些作品能出版、哪些应被淘汰,全由出版社的编辑们决定。专业编辑凭借长年的产业经验与直觉来判断作品的价值。在数百份投递给出版社的书稿中,最终往往只有一小部分能以纸质书的形式上市。而在起点中文网这样的阅读平台,只要会打字并拥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任何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平台上,直接面向读者市场。
线上出版平台为作者与读者提供了彼此互动的基础框架。然而,与传统出版社不同的是,线上平台虽身兼出版业务,却不需要在每部作品上都投资编辑经费与营销经费;作者们会自我推广,并发表不同风格的作品来满足读者群体的多元需求。因此,如果书销不出去,作者将承担最大的损失,而非平台企业。在传统产业里,如小家电公司,产品的研发制作往往需要大笔投资以满足各地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如果销售不畅,便会形成巨大的库存风险。
如今,主要借助网络发展的平台模式、平台战略已深入国人的生活,出现在方方面面的产业中,常见的就有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信用卡支付、搜索引擎、在线游戏、地产开发等诸多领域。平台商业模式通过多方共同创造价值,使平台形成整体价值体系,每一方各自创造各自的价值,寻找各自的利益点,并且通过每一方的价值不断增多,平台的整体价值也不断增大,每一方所获得的利益也更多。这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一种好人有好报的商业模式。
《平台战略》特别分析了平台生态圈的机制设计,比如定位多边市场、激发网络效应、筑起用户过滤机制、设定“付费方”与“被补贴方”、赋予用户归属感等平台企业的成功机制。在这一部分内容中,作者提出了多个涉及不同行业领域的案例、对照案例,如谷歌安卓系统与苹果iOS系统,世纪佳缘与Groupon团购网等,提炼了这些案例企业差异化的平台生态圈机制安排,并展开深入评析。
值得注意的是,平台模式的“午餐”虽然诱人,但平台战略却不是“免费”的战略。首先,选择平台战略的企业要有能力累积巨大规模的用户。至少需要获得同行中规模第一的用户,这无疑是非常大的挑战;其次,选择平台战略的企业需要提供给用户有着巨大黏性的服务。这类企业必须是服务型企业,而且有服务于用户的硬需求,而实际上这类服务是屈指可数的,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最后,选择平台战略的企业需要确立起合作共赢、先人后己的商业模式。所谓平台,是为别人搭建的,让大家来赚钱的,万不能“吃独食”。只有在平台上经营的合作伙伴良性成长,平台才能生存和壮大;只有让合作伙伴赚大头、自己赚小头,才能做成所有合作伙伴的平台。如果缺乏这个理念,平台便会成为“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