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作品赏析
⊙记者 邱家和 ○编辑 陈羽
作为“热抽象”的一代大师,赵无极的作品总是给人惊喜。尤其是他创作于第二巅峰期1980年代的作品,近年来更是受到全球艺术市场的关注。二联画《10.03.83》就是这样一件代表作。
回归传统山水
这是赵无极创作于1983年的两联画,尺幅达200×322cm。从作品的构图看,东方传统山水的美学元素自然倾泻其间:画面以一道宇宙天际线被分隔成上下两半,上面三分之二处,色光勃勃,璀璨丰满,而作品下半部则好比登高五岳泰山,眼之所见的天界景色,有那翻腾、拥抱着我们的粉橘与淡蓝色的云气,而脚下所踩踏的,则是黑褐山石。作品达到了一种满与空的平衡。
细看作品,蕴含着无穷的细节,令人百看不厌:由油墨迸洒出的丰富斑点肌理,与流动的自然痕迹,好比繁华锦簇的花间丽景,又像天边罗列的星宿,言说着古老的神话,指涉着自然出天入地的万千气象。画面上的肌理与空间布局,就像法国艺术评论家杜比(George Duby)所指出的:“它是中国古典画以山、石、土地代表的粗糙、压迫、阴郁、崎岖和厚重,与中国传统以流水、天、云及雾描绘的感情倾泻,还有那烟霞和微风之间的平衡。”
最浓郁的则是作品色彩的丰富和厚重:在那大片孕育万物的土褐色中交织着的,是勃艮地的酒红、奼紫嫣红、不同彩度的靛蓝、闪电的青与悬浮的葡萄紫,它们伴着点点的太阳金黄色彩,构成美丽动人的光华。在这幅巨作面前,观众会感受到法国知名艺评家里戈(Jacques Rigaud)的体验:“站在一幅从未见过的赵无极的画前,在凝视良久之后,我喜欢闭上眼。在我闭上眼睑后,颜色、各种莫名模糊的形状,以及近乎图像的细节都浮现了。更有甚者,我被各种感觉所吞没,类似于一种从未听到过的音乐。而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安适,犹如在流动的时光,正带着我去一个平静而美丽的地平线。”
第二巅峰代表作
1980年代,赵无极的艺术生涯经历了继1960年代的第一个巅峰期后的第二个巅峰期。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的心境、下笔、设色与1960年代有着显著的不同:他突破“山脊式”构图的格局,创造出一种中空的结构,或者故意偏栘中心,让画面构成显得更富有动感。更重要的是在油画中融入了更多水墨趣味,画面中具有尖锐对比、冲突的笔触已很难找到,取而代之的是大片温润的“虚”,颇有天人合一的意味。这一切都表明,他已经脱离了1960年代“战斗”与“征服”的状态,在历经20年的创作生涯和走遍世界的人生体验后,在创作上已达到信手拈来的悠然自适。
赵无极从不讳言对北宋山水名家范宽、郭熙的仰慕,从他们垂范美术史的经典中取得创作的养分。与此同时,他的创新也受到国画大师张大千晚年的泼彩创作的启迪。
值得注意的是,作品采用了两联画的形式。这是赵无极自1966年开始,在不断探索中把西方传统的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多联画的形式带到自己的创作中。多联画在西方美术史上常常用来表现宗教题材,带有强烈的叙事性,规模宏大摄人。这种形式也亦与古老东方的屏风相似。赵无极采用这种传统形式,但舍弃了直白的叙事与装饰性,加入个人的情感与创新的哲思,开拓出一条全新的路径。综观赵无极的创作,多联幅的作品数量相当稀少,初步估计不超过20件,当中不少带有高度的个人情感与象征意义,如赵无极曾绘制向特定友人与其崇拜对象献上敬意的画作,如《向安德烈·马尔罗致敬》、《向克劳德·莫内致敬》、《向亨利·米修致敬》等,都是三联作。因此这类多联画作品极为珍罕,多数已进了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