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写山水版“清明上河图”
——汤哲明作品赏析
⊙记者 邱家和 ○编辑 陈羽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杜甫名诗《登高》的前两联,在上海“70后”艺术家汤哲明看来,“尤其是前两句写景,将肃杀秋日里的大江奔流写得磅礴绚烂,一派萧条中孕育生机、苍凉里别具华彩的气象,逼面而来。”而这就是他的近作《杜陵秋兴卷》中所刻意营造的境界。
千古绝唱激发灵感
展开这幅长卷,奔腾不羁的江流在险峻苍郁的峡谷中激荡,令整个画面云遮雾绕,秋意肃杀;而从左侧的市井街衢到中段的江岸舟楫,再到右端的临江高台,画家又以一丝不苟的线条,为观众描绘了一幅全景式的人生浮世绘。用画家自己的说法,这幅作品“以一‘风’字作为贯穿横卷的线索,联系起江流的缓与急,奔与回,而由大地欢乐场中的市俗景象,渐次过渡至百年独登的高台”。在画家高超的画技后面所体现的,是其宽阔的视野与高远的立意。
他在为此画所撰写的“缘起”中写到,此画是一位“谙于画史画理的高人”给他出的题目:“因知我在山水之外勉强能作界笔,乃约以八尺横卷写山水版《清明上河图》”。汤哲明由此想到了自幼就十分喜爱的杜甫《登高》诗,这首被古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不朽诗篇激荡起他的创作灵感,以致他“脑海中浮现的竟是陆俨少江流与张择端舟舍的合体”。画家的此番心灵表白,也为我们欣赏这幅长卷留下了难得的线索。
陆俨少与张择端的合体
“我的画以宋元为典范,在这件作品中,我把陆俨少的山水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舟舍合为一体”。在汤哲明看来,山水画在中国画的千年历史上是主流,流派丰富,而陆俨少在中国近现代书画领域是“善写杜陵诗、大江景”的高手,“喜以三尺条幅写江流险滩,尤善写水,因尝于峡江中放筏而下者几月余,对江水姿仪烂熟于胸,下笔灵动,似有神助。”汤哲明说:“我也喜欢画水,喜欢水的气势,喜欢各种水的画法”,而长卷又以杜甫诗意为主题,因此他以陆俨少的作品为范本。
亭台楼阁、车马舟楫则是此画的另一个特点,令人联想到宋代名家张择端闻名遐迩的长卷《清明上河图》。汤哲明表示,这涉及传统绘画所谓的“界画”。他说,那是一个专门的功课,线条的要求比较高。他曾经仔细观摩著名画家陈佩秋的藏画,对此下过一番功夫。北宋山水画得很讲究,界画比较多,明清后文人画多了,能画界画的人就少了。因为界画不仅费工夫,而且容易板,吃力不讨好。他说:“画中的高台是宫殿式的房子,可以发挥线条的魅力,不过与张择端的画以界画为主以山水作为配景不同,我的高台是山水的一部分。”确实,线条是这幅长卷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不仅“界画”部分的线条精细到位而出彩,江水的千姿百态也是用线条勾勒的,其分量也毫不逊色。为此画家大呼“煞瘾”:“我画了各种各样的线条,与陆俨少比,他的线条更写意,更注重笔法与笔墨。而我的线条则更精细”。
诗书画印四绝
在画面中讲究“诗书画印”交相辉映,这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这幅长卷则可谓诗书画印四绝。汤
哲明认为,以唐诗为最高峰的中国古诗的一大特色就是借景抒情,直到今天人们创作山水画仍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而他的画所描绘的是杜甫传唱千载的名句,“秋兴境界,何其宏阔,四联相对,何等工整,诚称律诗的楷模与经典”。而他的画也多出典故:“房舍舟楫,参张择端、胡也佛界笔,又藉刘道士、张择端、马遥父、陆俨少乃至傅抱石等诸公的笔法,写江水流、回的不同姿态,而以红黄飞舞的亮丽秋叶与落木萧萧的森然山色相凑泊”。他还特地提到了“楼高接大荒”的闲章。喜用闲章也是汤哲明作品的一大特点。据他透露,这样的闲章他有上百枚。像这枚用的是唐诗中的断句,往往用在宫殿上,表达一种苍凉的意境。
汤哲明自称,从小喜欢诗,特别喜欢古典诗词,还学着吟诵,在小学里喜欢读文学家传记;也喜欢画画,少年学画,还拜过文史馆的老师,之后又考入美术学校;学画的同时也学书法,学的是王羲之,近现代大师中对吴湖帆的书法最折服。他说:“进大学后反而去读美术史,当时的想法是我已经会画了,但有许多问题还没有搞清楚,所以就从本科到博士一直钻研美术史。”在学贯古今中西后,他又拿起了画笔,把自己的画室称为“景宋山房”,表明自己对宋画的仰慕。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是有世界性的,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将会被更多的外国人接受,而他,要用自己的绘画作品来证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