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特别报道
  • 5:公司
  • 6:市场
  • 7:观点·专栏
  • 8:艺术资产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封面文章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9: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专访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特别报道
  • 光大银行H股发行
    获股东大会通过
  • 量化投资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 上周市场再陷恐慌
    资金净流出扩大至278亿元
  • 中国中铁:调结构成效显著——2012年年报点评
  • 2012上海证券报股民学校优秀评选
    申报通知
  • 4月解禁规模环比扩大 第一周增量明显
  • 山鹰纸业“闪耀”大宗交易平台
    定增股东“无视”重组提前离场
  •  
    2013年4月1日   按日期查找
    6版: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市场
    光大银行H股发行
    获股东大会通过
    量化投资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上周市场再陷恐慌
    资金净流出扩大至278亿元
    中国中铁:调结构成效显著——2012年年报点评
    2012上海证券报股民学校优秀评选
    申报通知
    4月解禁规模环比扩大 第一周增量明显
    山鹰纸业“闪耀”大宗交易平台
    定增股东“无视”重组提前离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量化投资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2013-04-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访嘉瑞咨询(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和首席执行官周鸿松

      ⊙记者 潘圣韬 ○编辑 叶苗

      

      近来,量化投资在国内日受追捧,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使得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将眼光投向了这一新兴领域。然而,繁荣的背后也必然存在不少问题:究竟量化基金在交易中应重视哪些问题?量投机构该如何在激烈的市场洪流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在欧美金融衍生品的冲击下,国内衍生品该如何保持创新?日前,记者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国内量化投资先锋人物周鸿松先生。

      记者:相对于欧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衍生品创新才刚刚起步,您认为国内的金融衍生品发展尚有哪些不足?未来会向哪方面发展?

      周鸿松:从全球范围来看,金融衍生品可以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大类。线性衍生品相对比较简单,易于为广大投资者使用。目前国内市场上的ETF和股指期货、商品期货等都是线性衍生品。其他的如期权等可以大体归为非线性衍生品。

      其实,衍生品的最主要、第一位的金融作用是风险对冲和风险控制。能做到这一点,除了推出可以操作的衍生品之外,交易手段、交易途径、交易成本等方面都要跟上,才能真正发挥衍生品的具体作用。不过,据我观察,即使在较为简单的线性衍生品方面,国内在交易费用(券商佣金、交易所费用等)方面仍然比国际标准为高。许多机构投资者应该是使用衍生品的主体,股指期货这样的衍生品交易在监管层面上还有继续放开的空间。

      因此,我认为在大力推广新型衍生品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些衍生品的使用者是谁,交易的费用是否偏高,交易的机制是否足够灵活。否则的话,即使有更多的衍生品推出,也会伴随有流通性问题和从投资的角度被不当使用的问题。我相信在国内金融创新大潮推动下,金融衍生品的推出会是一浪接过一浪,但同时应注意培育好市场,吸引流动性,使金融衍生品真正发挥其第一作用:风险对冲和风险管理。

      记者:在中国的期货市场,您认为高频交易、日内短线交易、波段交易、中长线交易等不同交易周期的交易方式中,哪一种能取得最好的收益?量化基金在研究与交易系统选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周鸿松:我个人认为所有这些策略都可以有较好的收益,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宏观条件下,不同策略的收益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这也就意味着要对所有这些策略进行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更新。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有时也会是一个艰难开拓的过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研究和交易系统对于交易比较频繁的期货市场投资当然非常重要。我想强调一下好的交易系统对量化投资过程的重要性。相对于海外市场来说,境内投资者对交易成本(包含市场冲击等)和交易质量往往很不重视,而对于很多交易量较高的期货市场来说,质量不高的交易往往很容易“吃掉”期望收益值的一大部分。因此,应该重视交易过程对期望收益值的捕捉过程和捕捉效率,而具体的做法是采用先进的算法交易执行系统和交易后分析系统。

      记者:量化投资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策略、模型以及执行力。量投机构必须不断地完善老策略、研发新策略才能保持市场竞争力。对此,您有何建议?

      周鸿松:应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具体操作的层面上来说,任何量化基金或量化投资团队都应该首先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说,我们自己的团队就坚持以中、高频量化策略为核心竞争力,在这个方面尽全力做精、做透。

      从产品角度来看,我们侧重于跨市场(包括境内市场)的流动性高的投资产品如期货、股票、ETF等。同时,我们强调在研究、交易、执行等方面的IT系统的优化,希望在IT系统方面永远走在其他人的前面。当然,经常横向地与同业人士之间的切磋和交流也会变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