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艺术资产
  • 9:开市大吉
  • 10:专 版
  • 11:股市行情
  • 12:市场数据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特别报道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封面文章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信托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15%的魔咒?
  • 博鳌论坛的使命与亚洲政经新坐标
  • 分红分出了黑色幽默
  • 苹果神话的回归
  • 外论一瞥
  • 千元特供酒,成本仅几十元!
  •  
    2013年4月8日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观点·专栏
    15%的魔咒?
    博鳌论坛的使命与亚洲政经新坐标
    分红分出了黑色幽默
    苹果神话的回归
    外论一瞥
    千元特供酒,成本仅几十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15%的魔咒?
    2013-04-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晓晖

      张晓晖

      近日看到篇文章提出了一个15%魔咒的概念——认为“A股受限于15%魔咒,当A股流通市值与M2之比超过15%时,股市见顶。由于近期A股流通市值与M2之比已接近该比例,建议投资者锁定收益,谨慎加仓”。据该文解释,“为什么是15%?答案在于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的比例。据央行的储户调查,近年来中国家庭将其总资产的10%至15%分配在股票中。这个比率于2007年10月、2009年7月、2012年2月及5月股市见顶时达到15%左右,并于2013年2月再次触及15%”。

      读罢该文,笔者有点纳闷儿,难道沪深股市五年前的六千多点和当前的两千多点,中国家庭股票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比例竟一样高?如果这样,那股市怎么会跌?又怎么会出现两个完全不同的市盈率水平(70倍市盈率和15倍)?姑且不论运用A股流通市值与M2之比这个参数以及15%临界值是否合适,就其推理逻辑就颇有值得商榷之处。

      大概15%的数据统计过程不会错,但这个统计没有意识到,沪深股市跨越了股改的流通市值在数量结构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不注意这个变化,就可能做出不太合理的逻辑推理。

      2005年股改之前的流通股都是能实实在在流通的;2007年10月底沪指上冲六千点时,虽然股改进行了一大半,但绝大部分限售股尚未到解禁期,流通股基本上还是实实在在流通的股份。那时的流通市值就像是还没放卤水的豆腐脑儿,是可以流动(流通)的。而从2008年底开始,随着一大批限售股解禁,流通市值骤然增大,但相当比例的限售股在解禁之后,其实并未流通,也不大可能流通。

      比如工商银行,2007年总股本3340亿,流通股只有120.7亿;时至今日,总股本3496亿,流通股高达2628亿,计算出来的流通市值自然比过去大了很多倍。但工行新增的2500亿全流通股份,究竟流通了没有?大股东并没有卖,反而还增持过。所以, 2500亿股对应的流通市值可说是带引号的“流通市值”,仅因为统计口径的变化,就增加了1万多亿的流通市值,占到当前沪深总流通市值的5%,这还仅是一个银行。从另一个角度说,工行10750亿流通市值中真正流通的不超过750亿,占比不超过7%。

      从限售股变成流通股,并不意味着能卖出了,法律上的允许流通与市场上的能流通是两回事。从具体操作角度看,一个持股40%以上的股东基本是不可能卖出的,当他卖掉5%,做出信息披露的时候,股价可能已跌得面目全非了,已无法继续减持了,更可行的做法是,大股东找大买家整体接盘。

      所以,全流通之后的总流通市值里包含了相当数量不流通的“流通市值”,就像是豆腐脑儿,有能流动的卤水,还有不能流动的豆腐。这样的“流通市值”有多少呢?四大行加上各股份制银行至少5000亿股,“两桶油”两千多亿股,煤矿、电力、铁路、基建、国有保险、酿酒、中药,各大名牌老字号,粗略一算,至少有1万亿股只是在概念上进入了流通股行列,成为所谓的“流通市值”,按照沪深两市平均股价7.3元算,大约7.3万亿。

      据4月3日的交易所数据,两市流通市值18.44万亿,7.3万亿的“流通市值”占到总量的40%,且由于大市值企业主要集中于上交所,所以,沪市流通股中有一半是“不流通的流通股”。

      既然股改前后的流通市值,不具可比性,那么把2007年10月、2009年7月和当前的流通市值放在一起比较,在逻辑上就不通;而所谓“2012年2月及5月股市见顶”,那两个顶部应该不算是顶部,只要看看走势图就知道了。

      所以,15%魔咒很可能不成立。由此得出的结论,也就有点站不住脚。

      试想,如果中国家庭分布在股市上的这15%“见顶了”,那么,那85%资产的去向呢?无非是房地产、贵金属、实业、债券、古玩、艺术品、奢侈品、纪念币,除了实业和债券,大概都不便宜了吧?相比股市上的15%,哪个算是低估呢?

      市盈率70倍(2007年10月)、35倍(2009年7月)见顶了,难道目前沪深两市主板平均市盈率在15倍左右,上海只有12倍也见顶了?沪市主干企业、蓝筹企业基本上与香港市场接轨,甚至倒挂了,前一段时间银行股的小井喷,其实就是一个与香港市场倒挂很久之后出现的修复性上涨。

      在市场经历了巨大变化的时候,有些概念可能产生变异,那么我们就要对变异后的概念做个结构分析,比如当前的流通市值中有多少是真正流通的?有多少本质上是不可流通的?如果仅仅简单地从总量上分析,就可能走进误区。比如,按统计,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已有三十多平方米,是不是居住问题已解决了呢?显然不是,若做一下结构分析,一部分人有很多套房,一部分人还没有房!

      结构分析非常重要,当遇到总量分析时,为避开思维的陷阱,不妨用结构分析再往前推进一步。(作者系知名财经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