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子勋
日前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3年第一季度例会对于未来经济金融形势的判断作出了明确的表述,其措辞较之前有了明显变化。除一如既往地提出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外,较去年四季度例会的“物价形势基本稳定”的措辞相比,此次例会声明增加了“走势仍存不确定性”的新表述,说明未来物价形势不容乐观,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对未来通胀形势发出了警示。此外,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精神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也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列为新一届政府今年重要的施政目标。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体现了政府决策层对经济温和增长之下的货币政策的预期,希望通过审慎的货币政策维持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平衡,既保持增长,又防止通胀。
春节之后,央行货币政策开始偏紧,一改此前连续半年逆回购的调控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连续七周的正回购,以向市场回收过剩流动性。据统计,截至4月2日,央行重启正回购以来已净回笼资金10980亿元。
市场普遍认为,相比于去年的稳增长,控通胀将成为今年央行货币政策的主要调控目标,与去年的相对宽松相比,货币环境回归中性亦将成为今年货币调控的大方向,即不会进一步放松,也不会明显收紧,并注意把握好度和增强灵活性,这或许正是2013年稳健货币政策的真正要义。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由于目前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依然维持稳定,显示市场流动性仍较充足,加上目前越来越多的热钱流入国内,今后一段时间央行仍将以正回购作为主要货币工具进行流动性调控,下半年不排除有加息的可能,而再度下调准备金率和利率的可能性则相对较小。
在笔者看来,当前央行选择中性的货币政策完全取决于两个重要指标: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速。
市场普遍估计,中国物价正进入了新一轮上行周期,今年通胀形势极有可能呈现出前低后高的走向。看物价运行周期,去年10月CPI同比涨幅1.7%应是本轮物价运行的低点,在国内需求企稳回升、猪肉价格重回上行周期、资源品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推动下,预计CPI同比从本月将呈现缓步上升趋势。除了国内因素外,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导致的全球流动性泛滥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都将给国内物价上涨带来压力。近期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也印证了对通胀的担忧——3月最后一周,规模高达130万亿元的中国银行体系再次上演了一场存、贷款等量齐升的冲刺战。据权威人士透露,在刚刚过去的3月,工、农、中、建四大行新增人民币贷款超过3300亿,尽管略低于1月的3700亿元,但显著高于2月的2160亿。数据显示,四大行最后一周新增贷款投放超过1000亿元,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银行体系季末超过2.3万亿的人民币存款大回流。有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表示,按全年新增贷款9万亿的规模测算,一季度新增贷款将在3万亿上下。如此强劲的信贷需求,肯定可以支持中国上半年经济增长。但数据也令监管层关注金融安全和通胀问题。倘若今年的物价水平持续在高位运行,央行有可能提前收紧货币政策。
今年前三个月的经济数据,似乎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态势并没有那么让人放心。比如:虽然3月PMI上升扭转了前两月的放缓势头,表明中国经济未来的趋势稳定。PMI连续6个月保持在50%荣枯线以上,也验证了中国制造业正在逐渐复苏。可从另一个角度看,情况就没有这么乐观了,相比之前市场对PMI升至52%的预期,表明经济复苏的力度仍然很弱,这有可能意味着国内制造业扩张的势头可能后继乏力。中国经济增速逊于预期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担忧。经济学家余永定日前就表示,中国现在的经济周期与以往不同,刚步入复苏就出现了通胀、房价高企等问题,再加上工资迅速上升不利于企业盈利。此外,货币政策趋紧,M2增长跌至13%,低于历史水平,这对中国经济复苏的势头不利。目前,中国经济面对不良贷款上升、产能过剩,以及投资占GDP比重过大等问题,虽然在短期内因为财政状况较佳,还有空间应对,但长远来看,中国经济增速必须放缓。在经济弱势复苏与房地产调控的双重压力下,今年中国“保7.5”的压力不轻。
一方面是物价上涨压力巨大,另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弱势复苏,这种局面暗示着今年中国货币环境的复杂性。可以预料,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在稳增长、控通胀、调结构这“三难”之间小心地把握着平衡。如果下半年通胀形势加剧,而经济复苏力度持续大幅低于预期,货币政策取向可能会做出相应调整。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人,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