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动正面迎击微信
⊙记者 夏子航 ○编辑 孙放
就在博鳌论坛上中移动原董事长王建宙同腾讯总裁刘炽平交锋、运营商继续施压微信的同时,飞信公众平台日前在中移动飞信官网悄然上线,这被业界视为中移动重构飞信业务的第一步。
飞信公众平台拥有群发信息、投票调查、自定义回复、短信留言与人工客服等多功能。相比目前飞信、微信平台上的个人间即时通讯,飞信公众平台更像是个人或企业的“对外广播”,在商业领域拥有较广的应用,因此颇受重视。
下一步,中移动将按计划,凭借其号码资源的优势,逐步实现全网用户默认开通飞信业务。这将极大提升飞信用户的理论规模,但飞信活跃度的提升效果仍待观察。
此次,飞信公众平台的上线被视作中移动“飞信业务重构”的一部分。据悉,中移动数据部、互联网基地、国际公司和移动研究院已对“飞信业务重构”的方向基本达成共识,即中移动将对飞信、飞聊等进行产品形态上的整合,使其成为应对微信等OTT竞争的融合通信产品。
按初步计划,飞信业务的重构方向包括:将灵犀(与科大讯飞合作推出的智能语音产品)、VOIP等产品功能结合到飞信中;重塑“号码价值”,与手机联系人、拨号盘等终端能力结合,尽快实现全网用户默认开通飞信;结合定制终端预装、流量打包优惠等手段,快速发展用户。
这些举措的背后,是三大运营商不满“被管道化”尴尬境地,希冀参与未来移动互联网更多利益分成的构想。以中移动飞信为例,2007年6月,公司推出飞信,在PC端拥有免费发送、易于群发的优势,一时间击败了移动即时通信领域的竞争对手。有数据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腾讯在移动端的用户仅有1020万,而飞信的用户达到了6600万。到2010年,飞信成为中移动旗下用户规模最大的互联网产品,注册用户数增长到2亿。
但近年来,随着微信、微博等的红火,飞信逐渐遭到冷落。中国电信的“翼聊”、中国联通的“沃友”也面临同样的现状。与此同时,微信等OTT业务的发展也让运营商担忧其短信、通话业务遭受影响。
不过,飞信的复苏仍然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在相对开放的移动互联网领域,即时通讯业务寡头已经形成,人们更倾向使用用户基础更广的软件,同时,用户体验感也将对飞信提出更高的要求。
但不管未来如何,资本市场已有所反应:在微信收费争端爆发后,截至4月8日收盘,腾讯控股自3月11日以来已跌去了15%左右。而昨日,神州泰岳则以涨停收盘。有研究机构指出,随着中移动加大对飞信的开发投入,其合作商神州泰岳有望获得更大的飞信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