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私募一季度业绩分化 首尾相差近80%
  • “交易强迫症”引股民共鸣
    悔不该用“压力资金”
  • 谁吃了你的利息 揭秘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玄机”
  • IPO停摆下的PE三大“生存脸谱”
  • 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环比下降
  •  
    2013年4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财富管理
    私募一季度业绩分化 首尾相差近80%
    “交易强迫症”引股民共鸣
    悔不该用“压力资金”
    谁吃了你的利息 揭秘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玄机”
    IPO停摆下的PE三大“生存脸谱”
    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环比下降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交易强迫症”引股民共鸣
    悔不该用“压力资金”
    2013-04-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所谓“压力资金”,是相对没有压力的“闲钱”而言的,一般包括两类:一是在某个特定日期必须如数收回的钱,比如借来的钱;二是用来保障生活的钱,比如卖房款以及应付重大疾病的备付金

      ⊙记者 陈俊岭 ○编辑 于勇

      

      自本报9日报道《职业股民深陷“交易强迫症”》一文后,“交易强迫症”的话题立即引起了股民的共鸣,甚至不少股民纷纷“对号入座”,细数炒股亏损血泪史,并反思投资炒股必须分散投资,切忌使用“压力资金”。

      “这不是在说我吗?只是我亏损比他多,说句心里话,作为当事人我们也很痛苦,总以为比别人聪明,总有一天会赚到大钱,于是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在看到上述报道后,一位来自浙江温州的男股民第一时间评论称。

      无独有偶,另一位来自浙江的男股民也坦诚他的故事也差不多,称自己本来工资挺高的,年收入有20来万,但这两年亏了六十多万,还欠好多外债,“现在几乎走火入魔,每天唯一想做的事就是盯着股票行情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在记者接触到的“炒股巨亏”案例中,大多数故事的主角是已婚男性股民,他们大多承担着家庭收入的主来源,沉重的生存压力使其投资炒股不容有失,而更为令人隐忧的是,其炒股资金多动了不该动的“压力资金”。

      所谓“压力资金”,是相对没有压力的“闲钱”而言的,一般包括两类:一是在某个特定日期必须如数收回的钱,比如借来的钱;二是用来保障生活的钱,比如卖房款以及应付重大疾病的备付金。从操作上讲,使用压力资金往往使投资者不敢止损,当股价下跌时,反而加码补仓以求摊平成本,结果越套越深恶性循环,并带来一系列非理性操作,这也是很多股民使用“配资”炒股最终被强行平仓的原因。

      除慎用“压力资金”分散投资外,亦有人建议投资人还需让生活多元化。“赛场上发挥较好的选手,往往是在他们的心理状态也比较放松,而心理重压之下也常常导致发挥失常。”一位平时爱好斯诺克的投资人认为,投资也本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游戏,而过分看重短线收益,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一位自称“每年炒股收入是退休工资10多倍”的股民认为,炒股是件很愉快的工作,炒股的输赢与炒股是短线操作还是长线操作没什么必然联系,关键是对A股市场的悟性,顺市场者生,逆市场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