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现代资本市场漫谈之四十一
李国旺
资本市场是国际、国家、机构力量和个人意志、实力、能力和情绪的角力场。在这个角力场上,既有参与博弈的利益相关方的意志力比赛,也有资金实力、操作能力、情绪控制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博弈。因此,资本市场不仅有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信息博弈,也有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博弈,更有投资者与政策调控的博弈,当然也有投资者自身理性行为与非理性的情绪间或习惯间的博弈。因此,要破解中国证券市场的内在密码,不仅要懂得汉字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影响,还得从中国“人”字的角度来破译。否则,再理性的投资者一旦踏入利益博弈场中,也会放弃自我与理性,连自己也不认得自己,即非理性行为完全控制相关个体或者机构,在发生了后悔莫及的低级错误后,当事人会觉得莫名其妙。
人类就是这么奇怪,能飞往太空去做实验,能精细到探索纳米技术,而对人类自身却了解得太少。常人太执著于“自我”,对自我的看法、分析、论证、利益和情绪过分看重,常常忽略孔子强调的对利益对手的看法、分析、论证、利益和情绪的变化,无法以“空杯”的心态去对待市场特别是对方的利益。重视“我”的人,想来该非常理性,本该以“我”为中心对市场来悉心分析梳理对手,其实不然。市场是由千千万万个“我”组成的,个人之“我”不过是市场利益博弈“蛛网”之中的一个点,因此,如果只考虑单一的“我”的利益,就会形成求而不得的情况,即利益受损,因为其他的“我”会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试图瓜分“我”的利益,瓜分一旦不均,就会出现利益格局大调整,在股市上就会引发个股行情或整个市场的大起落。
实际上,任何市场制度的建立或者改进,都是在国家资本主导下市场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2005年以来,以股权分置改革为标志的中国证券市场相关改革举措不断推出,市场也由此展开了在新格局下的行情演绎。股权分置改革,在某种意义上是“大我”(国家、机构)向投资者输送利益,也是对“小我”(投资者)的历史贡献的一次性补偿。虽然多数机构当时都认为牛市已来临,但多数投资者却未必能真正得利,原因就是过于关注小“我”而漠视 “大我”的利益要求。
为了在大制度变革中真正实现“小我”的利益最大化,就不得不重新考虑并检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以我为中心:身体、感情、金钱、权位等等,而这种对于“我”的执著,容易形成不完整的人。因为汉语的“人”字不仅有向左一撇,还有向右的一捺,左右对称,相互支撑,才能将“人”字写好。在中国讲究做“人”,即不仅考虑自身利益,还要以天下之心为心,以天下人的利益为利益,即换位思考,充分顾及他人的利益,这样才能避免利欲熏心,防止利令智昏。
当然,资本市场是自然与社会交错运动的结果,当然还会受自然周期的影响,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按照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点,道者,包括天之道和人之道。天之道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黑子会周期性爆发,稳定而有序,受太阳周期运动制约,地球之气候周期、农业周期、疾病周期、生理周期、情绪周期都是大约十一年半一个周期。太阳黑子大爆发之际,气候变异,农业减产、疾病流行,人的情绪容易失控,容易做出攻击性的行为。而攻击性行为是引发冲动性交易的前提,也即产生大牛市或大熊市的前提。
中国古代推崇的“君子之道”,不仅要促人常换位思考,照顾对方的合理利益,还得顺应天道,不逆天而行,而是借助天地的周期力量实现政策目标,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真谛,也是“治大国如烹小鲜”式政策智慧的理论源头。因此,投资者换位思考的时候,不仅要考察国际资本、国家资本、机构资本的利益诉求以及他们的投资动向,还得考察这些利益博弈“对手”的运作是顺天而行,还是逆天而为。如果这些利益博弈对手的行为顺从天地周期的规律,投资者就宜采用“跟从”策略,以求花最小代价获得最大利益;如果这些利益博弈的对手是逆天而行,他们的行为会受自然周期规律的惩罚,投资者就宜等待其行为到疯狂的极致,再“逆”势而行,等高峰时卖空,等低潮时买入。从这个角度说,股指期货的推出,让投资者“换位”思维能力获得了实践检验。股指期货是心理战和实力、技艺的综合艺术。期货就怕风平浪静,行情胶着,无法施展个人的性格。宏观调控是政策性的利益再分配过程,在“金融脱媒”时代,在信息化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期货市场的大发展时期已经到来,因为信息与噪声的互换,也是利益与心态的互换过程。一些能及时调整自我之意志、情绪、技艺并能适应经济格局大变化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将会得到应得的“互换”利益。
(作者系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