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银河证券H股上市
    通过港交所聆讯
  • 深交所主办亚洲暨大洋洲
    交易所联合会第31届年会
  • 部分券商放缓资管产品步伐
    静待公募放开
  • 大市稳定与否
    还看地产
  • 装置集中检修 甲醇价格或迎反弹
  • IPO业务阻滞
    投行盯上产业并购“蛋糕”
  • 持续性地量
    昭示市场重陷低迷
  •  
    2013年4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9版:证券·期货 上一版  下一版
     
     
     
       | 9版:证券·期货
    银河证券H股上市
    通过港交所聆讯
    深交所主办亚洲暨大洋洲
    交易所联合会第31届年会
    部分券商放缓资管产品步伐
    静待公募放开
    大市稳定与否
    还看地产
    装置集中检修 甲醇价格或迎反弹
    IPO业务阻滞
    投行盯上产业并购“蛋糕”
    持续性地量
    昭示市场重陷低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部分券商放缓资管产品步伐
    静待公募放开
    2013-04-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刘伟 ○编辑 叶苗

      

      随着券商开展公募业务开闸日期的临近,部分管理规模靠前的券商已经初步做好准备,放缓产品步伐,静待公募业务向券商开放。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规模仍未达到开展公募资格要求的中小型券商,则继续加快步伐做大规模,以期早日具备资格而分食公募蛋糕。

      部分大券商静待公募开放

      “我们基本上做好了参与公募的准备,现在主要精力在于相关业务模式开展的探讨和团队初步建设。”深圳一家大型券商资管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券商资产管理产品发行节奏出现了明显的两个倾向。比较主要的一个倾向是一些具备公募能力的大券商,逐步放缓了产品发行节奏,将主要精力放在筹备未来的公募业务上。另一个倾向是,规模尚未达到开展公募要求的中小券商,在加快节奏发行产品做大规模,以求早日符合条件。”

      据聚缘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具备资产管理资格的76家券商,有32家集合理财净值超过20亿元。按照此前的规定,证券公司申请开展公募基金业务,须满足“资产管理总规模不低于200亿元或者集合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不低于20亿元”的条件。规模靠前的大券商,4月份以来多数放缓了产品发行节奏。如管理规模靠前的国泰君安、申银万国,3月各发行产品3个,4月以来仍未有新集合产品。而东方证券、光大证券3月份分别发行4个和3个集合理财产品,而4月仅各发行一个产品。另一方面,中小券商依然在快节奏发行,如集合理财管理规模不足20亿元的国海证券,4月前10天发行四个产品。

      券商开展公募有其优势

      大券商放缓发行节奏,集中力量筹备公募业务,虽然会放弃原来的大集合业务利润,转而去与基金竞争,但其在公募领域站稳后的新增利润不可忽视,其竞争优势也比较明显。深圳一家大型券商的资管部负责人表示,券商的优势在于产品设计灵活,投资范围宽泛,比公募基金更为宽泛。券商产品相对来说有自己的销售渠道,比如有营业部,大点的券商可以有上百家营业部,而且可以同时借助其他渠道。事实上,未来券商和公募基金可能是一个互补的开始。短期内券商不会影响基金公司在公募的领导地位。券商资管开展公募会从一些侧面开花,比如产品设计的创新等。

      此前,证监会发布《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基金业务暂行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券商、保险、私募及PE等机构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规定将从6月1日起执行。该规定对于券商开展公募基金管理的门槛指出,开展资格应为具有3年以上证券资产管理经验、最近3年管理的证券类产品业绩良好和资产管理总规模不低于200亿元或集合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不低于20亿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