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赏析
艺术家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市场上,因为市场你很难控制。我自己可以控制的是我的内心和创作。我很幸运,我的市场非常健康,我不会把我卖给某个人、某个机构,我的创作永远由我自己掌管。能够走到金字塔上面,大家对自己都很注意的,很会保护自己。
⊙记者 唐子韬 ○编辑 陈羽
对表现主义绘画的迷恋,让曾梵志的作品总带有精神性。面具掩饰了真实的表情,但夸大了人的情感特征。瞪大失神的双眼和惨白夸张的面孔下,流露出当代社会人性的孤独和虚伪。
《面具系列》是曾梵志早期表现主义风格的进一步演进,对人物形象表现力的进一步发掘。在早期的作品中,曾梵志更加注重对人物嶙峋的身体、神经质的面部表情进行夸张地描绘。通过具有视觉震撼力的表现来突出人的痛苦和焦灼。在《面具系列》中,他将原本可能丰富的人物表情,尽力掩盖起来,人物在面部的禁锢和自我掩饰下显得压抑和冷漠。
“面具”的出现,使曾梵志的作品具有象征主义色彩。他早期作品中那些痛苦、惊恐的表情,被一个个似是而非的假面掩盖起来。人物表情不再鲜明,常常是在略带调侃的神态中隐约传达着内心的变化。“面具”在这里或许并不是一种完全的掩饰,而是内在表情的另一种显现。曾梵志用一种符号化的脸谱,表达了当代社会中人的共同问题:对真实性的怀疑。
据艺术家本人介绍,《面具系列》的诞生与艺术家的早年生活有关。1990年代,曾梵志从武汉只身来到北京。与同时期的一批在城市边缘扎堆的“北漂”艺术家不同,曾梵志选择了相对热闹的三里屯。但是陌生的环境下,生活的艰辛、缺乏安全感和人情的冷暖,都让艺术家体会到了现实的残酷和冷漠。
艺术家往往是社会中最为敏感的神经。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让一些人无所适从。曾梵志感到,人们在背离自然的过程中,变得世故、虚伪;物质与精神的失衡发展,让人不断地远离真实本质,丧失自我。在《面具系列》作品中,曾梵志将人物身份定位为都市人群。无聊、压抑和精神紧张,是现代社会中,都市人的普遍疾病。
面具之下,可能是嬉笑,也可能是愁苦、愤怒,面具背后是不确定的表情,也是难以捉摸的人性。或许艺术家喜欢热闹奢华生活,但这样生活的背后往往是内心的空寂与无聊。这样的两级状态,促使艺术家用“面具”将内心痛苦与挣扎隐藏起来,让人捉摸不透。有时候,画面中的“面具人”,略带调侃的神态,像是在审视着观者,这种逼迫与压力让他的作品呈现出非同寻常的力量。
与同时代的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家不同,曾梵志的作品从一开始就较少意识形态的表现。1993年以后,随着作品在海外展出机会的增多,曾梵志的绘画在西方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这也为他之后的市场成功奠定了基础。此后多年, “面具人”形象几乎成了他标志性的作品。
1994年至2003年前后,是曾梵志《面具系列》的主要时期,其后虽然有类似作品的出现,但主要风格已经过渡到“乱笔”的风格。此后的转型突破,也让曾梵志开始了新的系列创作。目前,曾梵志在欧美市场的表现稳定,他早期的《面具系列》仍然是各大拍卖行炙手可热的作品。就在近日保利香港的春拍中,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以1035万港元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