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互动
  • 7:书评
  • 8:艺术资产
  • 9:股市行情
  • 10:市场数据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怀疑“真实”
  • 对传统的重新发现——应天齐作品赏析
  • 【画家自述】
  • 版画冠军的华丽转身
  •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未来可期
  • 《罗马》:用微观方式表现宏大的文化诉求
  •  
    2013年4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艺术资产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艺术资产
    怀疑“真实”
    对传统的重新发现——应天齐作品赏析
    【画家自述】
    版画冠军的华丽转身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未来可期
    《罗马》:用微观方式表现宏大的文化诉求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怀疑“真实”
    2013-04-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赏析

      艺术家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市场上,因为市场你很难控制。我自己可以控制的是我的内心和创作。我很幸运,我的市场非常健康,我不会把我卖给某个人、某个机构,我的创作永远由我自己掌管。能够走到金字塔上面,大家对自己都很注意的,很会保护自己。

      ⊙记者 唐子韬 ○编辑 陈羽

      

      对表现主义绘画的迷恋,让曾梵志的作品总带有精神性。面具掩饰了真实的表情,但夸大了人的情感特征。瞪大失神的双眼和惨白夸张的面孔下,流露出当代社会人性的孤独和虚伪。

      《面具系列》是曾梵志早期表现主义风格的进一步演进,对人物形象表现力的进一步发掘。在早期的作品中,曾梵志更加注重对人物嶙峋的身体、神经质的面部表情进行夸张地描绘。通过具有视觉震撼力的表现来突出人的痛苦和焦灼。在《面具系列》中,他将原本可能丰富的人物表情,尽力掩盖起来,人物在面部的禁锢和自我掩饰下显得压抑和冷漠。

      “面具”的出现,使曾梵志的作品具有象征主义色彩。他早期作品中那些痛苦、惊恐的表情,被一个个似是而非的假面掩盖起来。人物表情不再鲜明,常常是在略带调侃的神态中隐约传达着内心的变化。“面具”在这里或许并不是一种完全的掩饰,而是内在表情的另一种显现。曾梵志用一种符号化的脸谱,表达了当代社会中人的共同问题:对真实性的怀疑。

      据艺术家本人介绍,《面具系列》的诞生与艺术家的早年生活有关。1990年代,曾梵志从武汉只身来到北京。与同时期的一批在城市边缘扎堆的“北漂”艺术家不同,曾梵志选择了相对热闹的三里屯。但是陌生的环境下,生活的艰辛、缺乏安全感和人情的冷暖,都让艺术家体会到了现实的残酷和冷漠。

      艺术家往往是社会中最为敏感的神经。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让一些人无所适从。曾梵志感到,人们在背离自然的过程中,变得世故、虚伪;物质与精神的失衡发展,让人不断地远离真实本质,丧失自我。在《面具系列》作品中,曾梵志将人物身份定位为都市人群。无聊、压抑和精神紧张,是现代社会中,都市人的普遍疾病。

      面具之下,可能是嬉笑,也可能是愁苦、愤怒,面具背后是不确定的表情,也是难以捉摸的人性。或许艺术家喜欢热闹奢华生活,但这样生活的背后往往是内心的空寂与无聊。这样的两级状态,促使艺术家用“面具”将内心痛苦与挣扎隐藏起来,让人捉摸不透。有时候,画面中的“面具人”,略带调侃的神态,像是在审视着观者,这种逼迫与压力让他的作品呈现出非同寻常的力量。

      与同时代的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家不同,曾梵志的作品从一开始就较少意识形态的表现。1993年以后,随着作品在海外展出机会的增多,曾梵志的绘画在西方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这也为他之后的市场成功奠定了基础。此后多年, “面具人”形象几乎成了他标志性的作品。

      1994年至2003年前后,是曾梵志《面具系列》的主要时期,其后虽然有类似作品的出现,但主要风格已经过渡到“乱笔”的风格。此后的转型突破,也让曾梵志开始了新的系列创作。目前,曾梵志在欧美市场的表现稳定,他早期的《面具系列》仍然是各大拍卖行炙手可热的作品。就在近日保利香港的春拍中,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以1035万港元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