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
经济发展要平稳、健康、有序,投资和消费就必须密切协调、良性互动,而不是厚此薄彼、顾此失彼。一旦出现这样的现象,就必须及时调控、迅速改变。不然,经济发展就会出问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首席代表李一衡周一发布研究报告称,中国已是过度投资,而为高额投资进行融资所造成的巨大负担为居民所承受,虽然不至于出现危机,但高投资造成的较大隐患不容忽视。
中国一直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而且潜力巨大。原因不仅仅在于人口世界最多,更在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消费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但从目前的实情看,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没有想像得那么美好,庞大的消费市场,并没有对经济形成有效的拉动作用。相反,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消费已成经济复苏和经济稳定发展的最薄弱环节之一。正是因为消费市场严重低迷,消费空间没有产生消费动力,才直接影响了市场的容纳度,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影响经济复苏的步伐。
造成消费市场低迷的主要原因,则是投资过度、投资对消费形成了强力挤压,使消费的作用很难得到发挥。据相关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投资占GDP的比重已接近50%,超出均衡水平10~20个百分点。相反,消费率却从2000年的62.3%下降到2011年的49.1%,其中,居民的消费率由46.4%下降到35.4%。所以,看近年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实情,消费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世界上规模最大、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有没有对中国经济形成巨大支撑,不无疑问。
改革开放前,老百姓口袋没钱,想消费而没有消费能力,消费率却达到了60%多。现在,老百姓口袋中的钱越来越多了,消费能力也越来越强了,可消费率却大大下降了。特别是居民消费,已成为影响消费市场的最大瓶颈和最大短板。说实在的,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消费动力、愿望仍很强烈,只是消费的心理预期越来越低,消费信心越来越不足了。原因无它,就因为制约消费的因素实在太多,促进消费的环境越来越差。其中,过度投资带来的非正常消费负担过多过重,以及各种非生产性投资对生产性投资、大企业对小企业形成的严重挤压,也使得消费者实际消费能力出现了下降。最终,传导到消费市场,就形成了目前的低迷状态。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地方政府普遍患上了“投资饥渴症”、“投资狂想症”、“投资依赖症”,不仅过度发展“土地财政”,将本可以用来发展更多公共事业、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土地收入用于了城市建设、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社会资源使用效率的大大降低,而且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背上了超过15万亿政府债务,更推动了楼价的快速上涨。这让消费如何活得起来,消费市场还如何兴盛得起来呢?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没有投资的快速增长,我国经济运行状况可能更糟,经济增长率也会更低。这当然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也是有充足理由的结论。但是,高达20%以上的投资增长率,却带不动经济的复苏、带不动经济运行状况的好转,又是为什么呢?要知道,前些年,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也就在20%左右,很多年份还低于20%,但经济增长率却一直保持在10%以上。而且,一旦投资增长率超过了20%,还被认为是投资过热,需要及时予以调控。足见投资效益已递减到了何等程度。
对比这些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得很清楚,持续不断的过度投资,在对消费形成强力挤压的同时,自身对经济的拉动力也在不断减弱和衰退。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虽然我国的投资增长率一直维持在20%以上,可是经济增长率却一直呈下行趋势。从刚刚公布的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来看,投资增长率超过了20%,经济增长率却未能实现市场8%的预期目标,只有7.7%。可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越来越弱。就算出口疲软对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影响,也不至于影响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何况,在出口疲软的情况下,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原该更加明显、更加有效才是,为什么却作用不明显、效果不彰显了呢?唯一的解释,就是无效投资多了,投资的有效性差了,投资的正面作用与效力下降了。
在消费受到投资过度挤压的情况下,如果不去认真思考如何改善投资结构、遏制过度投资、缓解投资与消费矛盾、减轻居民投资带来的负担,而只是试图通过出台一些刺激消费的政策来鼓励居民消费。岂不是本末倒置?就算这些政策能够对消费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又怎么可能持续呢?
所以,必须正视过度投资对消费挤压带来的危害,正视过度投资对经济的伤害,从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整投资结构、规范投资行为,避免继续在过度投资之路上走下去,为启动消费、改善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推动经济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