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筹组金砖发展银行最缺什么
  • 着力培育内生动力 开启新增长周期
  • 把股市建成国民财富中心
    长期投资才靠谱
  • 预付卡的“灰色地带”
  • 塑化剂疑虑未消,又曝添加香精
  • 美国M2并未完全体现美元发行量与存世量
  •  
    2013年4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筹组金砖发展银行最缺什么
    着力培育内生动力 开启新增长周期
    把股市建成国民财富中心
    长期投资才靠谱
    预付卡的“灰色地带”
    塑化剂疑虑未消,又曝添加香精
    美国M2并未完全体现美元发行量与存世量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美国M2并未完全体现美元发行量与存世量
    2013-04-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汤闯新

      ⊙汤闯新

      

      关于中国与美国的货币发行量,在媒体上争论颇为激烈。焦点是,中国的M2与美国的M2的数量之比,中国的M2与中国GDP的比率同美国的M2与美国的GDP的比率的差距。对此,笔者想谈些不同看法。

      首先,中国M2与美国M2的统计数据,是没有可比性的。因为人民币不是可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而美元是在世界各国可自由兑换、并且在很多国家可自由流通的国际货币。美国的M2,反映的是在美国经济体中的货币流通量与存世量,即基本在美国的银行金融系统中周转的货币流通量和美元存世量。而在美国之外,还存在一个比美国更庞大的美元经济体。美国经济体与美元经济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美联储发行大量美元,在美国经济体之外流通,在美国银行金融系统之外周转,并不统计在美国的M2之中。那很大一部分在美国之外更大的美元经济体中运行、流通、沉淀的美元,用于国际石油结算、部分黄金交易的货币结算、国际铁矿石、钻石、铂金、白银、铜、铝、粮食等商品交易的货币结算、被一些不具备发行货币能力的小国作为国家货币以及一些国家银行的储备货币等等。

      在2008年前,国际资本市场中65%以上国际商品的结算货币是美元。虽然有很多国家开始推行本币结算方式,但至今国际资本市场接近60%左右的国际商品,依然用美元结算。如果把美国经济体之内与之外所有流通和沉淀的美元加起来,美元的发行量远远大于人民币。

      其次,因为美国M2没有完全体现出美元的发行量和存世量,用中国的M2与中国GDP的比率,去同美国的M2与美国的GDP的比率作比较,也就失去了准确的比较参数,结果一定是失真的。

      美元的发行总量至今严格保密。美国彭博新闻社2011年通过对美联储从2007年9月到2009年3月的21000笔的央行交易的追踪研究后得出结论:美联储在此期间,秘密向大型银行注资77700多亿美元。彭博新闻社隶属于资金雄厚的彭博信息公司,因此,依据美国的《信息自由法》,在美国最高法院,与美联储和代表美国大型银行利益的资金清算所协会打官司,依据他们掌握的美联储29000页文件原始交易记录,迫使美联储公开向大型银行注资的细节秘密。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作证时,承认了美联储瞒着国会,从2007年9月到2009年3月秘密向美国金融机构注入了77700亿美元的事实。这个数字的公布,连美联储前高官们都大吃一惊。这个事实表明,美元的发行,并不完全体现在美国的M2统计之中。如果美元发行量和存世量都明明白白地体现在美国的M2中,美联储前高官们必会了然于胸,何至于大吃一惊!

      以2010年美元兑人民币年平均兑换价1比6.5计,美联储秘密向美国金融机构注入的这笔美元,相当于50.5万亿人民币的汇市价值,这超过了中国人民银行六十多年来发行货币总和的一半还多。中国以三十多年辛苦奋斗,换来3万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却连美联储在两年不到时间内超发货币的一半都不到!这就是美国要不惜一切手段地维持美元霸权的根本目的:用美元统治世界,让全世界的人,拼命去赚美元,美国只要多发一些美元就可以了。过去,印刷美元,还有纸张、刻板、油印、制作、运输、保管、保安等各项成本。现在电子化了,多发美元的成本几乎是零。美国需要多少国际商品,只要多印美元,就可随心所欲地到世界各国去购买。

      这就很清楚了,那种“中国的货币发行量已超过美国的货币发行总量”的舆论,是为了迷惑不懂国际金融货币秘密的社会大众,更是为了转移世界各国对要求改革不合理美元霸权下的现行世界金融货币体系的诉求,为了转移各国紧盯滥发美元和美元债券的视线。

      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早已认识到了改革不合理的世界金融货币体系的重要性,2008年以来的华尔街金融大海啸造成世界性金融危机,更使全世界增强了改革由美元霸权主义形成的世界经济秩序的紧迫性。倘若依照中国货币发行量已超过美国、人民币已成世界第一货币的判断,那还有什么改革现行美元霸权下的世界金融货币制度的必要?中国还会有什么改革世界金融货币体系的动力?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作用已举足轻重,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的调整与如何调整,对世界经济的整体影响力正日益凸显。不少国家已把人民币当作储备货币,很多外国企业和老百姓,也把人民币当作了必备的储备货币。人民币走向世界,成为国际货币,已成不可改变的趋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恐怕就不能排除制造“中国货币发行量已超过美国货币发行总量”的舆论,是为了抹黑人民币,丑化人民币的国际形象,阻挡人民币走向世界的脚步的可能性了。

      (作者系知名财经作家,著有《美国的秘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