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特别报道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地产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A125:信息披露
  • A126:信息披露
  • A127:信息披露
  • A128:信息披露
  • A129:信息披露
  • A130:信息披露
  • A131:信息披露
  • A132:信息披露
  • A133:信息披露
  • A134:信息披露
  • A135:信息披露
  • A136:信息披露
  • A137:信息披露
  • A138:信息披露
  • A139:信息披露
  • A140:信息披露
  • A141:信息披露
  • A142:信息披露
  • A143:信息披露
  • A144:信息披露
  • A145:信息披露
  • A146:信息披露
  • A147:信息披露
  • A148:信息披露
  • A149:信息披露
  • A150:信息披露
  • A151:信息披露
  • A152:信息披露
  • A153:信息披露
  • A154:信息披露
  • A155:信息披露
  • A156:信息披露
  • A157:信息披露
  • A158:信息披露
  • A159:信息披露
  • A160:信息披露
  • A161:信息披露
  • A162:信息披露
  • A163:信息披露
  • A164:信息披露
  • A165:信息披露
  • A166:信息披露
  • A167:信息披露
  • A168:信息披露
  • A169:信息披露
  • A170:信息披露
  • A171:信息披露
  • A172:信息披露
  • A173:信息披露
  • A174:信息披露
  • A175:信息披露
  • A176:信息披露
  • A177:信息披露
  • A178:信息披露
  • A179:信息披露
  • A180:信息披露
  • A181:信息披露
  • A182:信息披露
  • A183:信息披露
  • A184:信息披露
  • A185:信息披露
  • A186:信息披露
  • A187:信息披露
  • A188:信息披露
  • A189:信息披露
  • A190:信息披露
  • A191:信息披露
  • A192:信息披露
  • 地震震出房屋结构隐患 农村住房建设亟待规范
  • 电来了 米出了
  • 国防科工局:
    军工单位暂无重大财产损失
  • 发改委:
    急调油气等物资支援灾区
  • 广发银行:
    发动全行员工捐款献爱心
  • 铁路部门:
    确保救灾物资火速运抵灾区
  • 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  
    2013年4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特别报道
    地震震出房屋结构隐患 农村住房建设亟待规范
    电来了 米出了
    国防科工局:
    军工单位暂无重大财产损失
    发改委:
    急调油气等物资支援灾区
    广发银行:
    发动全行员工捐款献爱心
    铁路部门:
    确保救灾物资火速运抵灾区
    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地震震出房屋结构隐患 农村住房建设亟待规范
    2013-04-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刘宏鹏 宋元东 田立民 朱文彬

      ○编辑 衡道庆

      

      昨日,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抗震救灾工作进入第3天,各方救援力量抓紧72小时黄金时间进行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灾区通信等基础设施恢复取得进展。据四川省政府当日下午4点通报,芦山地震已造成173.5万人受灾,已转移安置22.2万人。在抗震救灾工作紧张有序推进的同时,当地居民在房屋建造过程中存在的抗震措施薄弱等问题,也开始引发关注和思考。

      芦山县古城镇张家沟组居民任攀霞一家耗尽10多年积蓄盖的新房,就在此次地震中,成了危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任家的悲剧并非个案。显然,未来如何在建造房屋过程中加强抗震措施,已成为当地居民和有关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

      没建几年就成危房

      昨日一早,记者随雅安预备团救助受灾群众的部队来到芦山县古城镇张家沟组。部队送来了柴油机,为碾米机提供动力。当地群众借此打出新米,吃上了大米饭。45岁的任攀霞却始终愁眉不展:“我家的新房子快塌了,根本不能住了!”

      记者在现场见到,任攀霞家的小洋楼位于张家沟一个半山坡上,房屋由两层构成,上下各四个房间,楼房四周墙壁上已经出现裂缝。如果不仔细察看,她家的小洋楼与普通同类住房并无两样。但要命的是,小洋楼右侧前主梁已经断裂,整个房屋已经向这一侧倾斜,房屋四壁布满隐性裂缝。只要稍微再受点力,房屋就有坍塌的可能。

      “这房子再也住不成了。”谈话中任攀霞喃喃自语,显得忧心忡忡。“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顺手拿了件衣服就逃了出来,以后再也不敢进到屋子里去。”

      任家的这座小洋楼是“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建的新房。2009年,任攀霞和丈夫任建决定拿出多年积蓄的18万元,与自家兄弟一起,从附近农村找来私人包工头,建起了这座在当地还算洋气的新房。整幢楼房包括装修花费超过30万元,耗尽了全家10多年的积蓄。任攀霞夫妇以前长期在家务农,后来两个女儿读书,两口子几年前开始到成都的工厂打工。目前两口子辛苦一个月,省吃俭用下来能积累3000多元——其中还要拿出一部分用于小女儿的学费和家中的开销。任攀霞告诉记者,当初建房的18万元中借了差不多5万元,目前还剩几千元没有还清。

      说起房屋的事情,任攀霞现在十分后悔。小洋楼有上下4间房,总计6根水泥浇筑的主梁。当初为了省下几千元,建房时省掉了两根主梁。任攀霞说,如果多加两根主梁,房屋结构将更加坚固,很可能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不过,当地农村房大多是这么建的,尤其是以前。她当时想到的是,6根主梁已经够用了,而且在他们这里的自建房中算是很结实的。没想到这么一震就面临毁房的危险。

      房屋结构存在问题

      任家的悲剧并非个案。正在龙门乡组织抢险救灾的雅安陆军预备役步兵团团长王元康说,此次地震之后,估计龙门乡超过90%的房子都已不能住人。“关键是房屋结构有问题”。在此次芦山地震的另一个重灾区宝兴县,本报记者看到倒塌的民房中,大部分都和地基有关——这也是一个房屋结构问题。

      宝兴县城居民李华美家四层楼的房子,墙体开裂,能伸进去一个手掌,现在房子完全不能住了,救援人员都不敢进去帮忙搬家具。李华美说:“房子装修花了17万元,早知道地震震成这样,还不如在地基上多花一万块。”

      今年40岁的芦山县居民王国强说,家里去年才和另外三户人家一起搬迁到集资盖的四层楼房,在这次地震中,新房墙体也出现了很厉害的裂缝。王国强说:“我很后悔,因为我的房子只有一半是框架结构,后面那一半是非框架的耳房,结果地震过后框架的部分都没问题,耳房却裂得很厉害。为了确保安全,以后修房子不仅要全框架,而且还要把框架柱子的横截面尽量修宽点,听说这样更抗地震”。

      任攀霞说,她家盖房子的时候自己和丈夫不在家,就由家中老人牵头找的当地包工工匠盖的房子。“大家盖房子都是这么盖的,也没有专门的人指导。汶川发生地震后,我们就想着要盖结实一点,结果还是出了大问题。”

      建房还须考虑抗震

      采访中,记者在龙门乡看到两处正在建设的两层楼房,虽然还未完工,却在经历7级地震后看不到受损痕迹。房屋主人向记者讲解了房子的抗震关键所在。

      “房子打好地基后,用钢筋混凝土把每间房子落脚的地方浇筑成地脚梁,再在所有房间的墙壁交汇处,用水泥加钢筋灌成柱子,然后整体浇筑楼面”。“这样一来,虽然比原来盖房子方式多花了几根立柱的钱,但这个钱是花在了关键点上,你就是把房子推倒,它也不会垮。”

      安居乐业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在龙门乡记者了解到,近些年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稍微有点积蓄的都想在家中盖个新楼。然而,这些耗尽他们积蓄的新房,完全由当地三三两两临时组班的工匠设计建造,质量参差不齐,尤其在抗震设计方面,随意性很强。

      对此,芦山县的一些干部和群众认为,现在农民盖房都是按照农村老传统自己找人盖,房子质量弹性很大,抗震标准难以把握。在四川这样的地震多发地区,其实政府可以加强宣传,为农民盖房多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转变观念。政府甚至可以出台农民建房的有关强制抗震标准,并出台一些经济实用的抗震房屋设计标准加以推广。“虽然老百姓要在房屋结构上多花几千元钱,但相比装修房屋动辄花费10多万元,这点钱真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