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加大对冲政策力度
⊙记者 卢晓平 ○编辑 孙忠
昨日公布的汇丰PIM指数初值低于预期,股市以放量大跌50点以上表明对后市的失望。那么,中国经济未来会如何走?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张平。
经济政策刺激弹性下降
记者:汇丰PMI数据低于预期,股市放量下跌。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其表现是否传递了对于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担忧?
张平:汇丰PMI数据,加上一季度GDP数据低于前期相对低点。市场认为在目前现状下延续下去,中国经济二季度的数据也不会乐观。因此,股市表现为放量大跌。
社科院课题组认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出现重大变化,外需长期低迷已难以改变。2011年,我们提出中国经济将出现结构性减速,增速将从年均8%至10%的最优区间下降到7%至9%。也就是说,中国经济政策刺激弹性下降,不是政策一给力就立刻刺激起来,但也不是外界一挤压,就完全没有抵抗力,中国经济更多表现为内生性的增长。
也就是说,期望于政府一采取刺激政策,经济就迅猛飙升已很难再现。
记者:那么,常规性经济政策是否还有调整余地?
张平:连续天量货币投放,使得靠发行货币刺激需求的经济增长方式受到挑战。
2009年,我国新增贷款9.8万亿,创历史新高;2012年,社会融资总量为15.76万亿,再创新高。货币发行的表内表外业务都达到数量扩张的极致。
系列研究表明,我国的投资回报率呈现快速下降态势。如果再进行大量货币投放,也难以解决经济增长放缓的中长期问题。“只要给钱经济一定能上来”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与此同时,由于高杠杆的继续提升,也使得中国经济行走在风险较高的道路上。
就实体经济而言,要提高企业效益,不能只进行货币投放,还必须降低资金运用成本。
要善用经济调控余地
记者: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和汇丰PMI数据,都表明经济弱势运行。那么,中国经济真的不行了?
张平:除了中国经济已经走上内生性增长轨道外,政府还可以动用手中资源,明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可以预期,当前中国经济回落幅度有限。
如随着全球经济缓慢复苏,我国出口将受到提振;另外,如果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可以极大释放企业创新动能,提高实体经济效益。因此,中国经济不会坏到哪去。
值得重视的是,这些经济调控余地一定要善用,否则,边际效应将越来越小。
记者: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也是未来发展基石。改革路径体现在哪里?
张平: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切入改革。
一是扩大税基,减税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对地方政府大量基础设施资产进行剥离置换,确保地方财政金融的稳定,使得地方继续发挥正能量作用;三是进一步进行行政体制改革,降低政府对经济的行政干预,使得社会资源更有效能等。
记者:有观点称二季度中国经济将低于一季度。您的预测是什么?
张平:有券商研报显示,近期对中国政府商务活动进行监测,结论是下降幅度很快。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压力较大。与此同时,综合成本率上升,企业收益下降,靠高杠杆负债率方式是难以维持下去的。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也导致PPI继续低迷,增加我国经济二次去库存化的难度。
从财政收入的数据看,更为不乐观。财政收入的持续下行,使得政府能够动用的资源和余地越来越小。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使得二季度经济增长预期会低于一季度。我个人认为会跌落到7.5%以下。
因此,在目前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加大经济下行时的对冲政策力度;另外一方面,要进行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