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融资
  • A6:专 版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A125:信息披露
  • A126:信息披露
  • A127:信息披露
  • A128:信息披露
  • A129:信息披露
  • A130:信息披露
  • A131:信息披露
  • A132:信息披露
  • A133:信息披露
  • A134:信息披露
  • A135:信息披露
  • A136:信息披露
  • A137:信息披露
  • A138:信息披露
  • A139:信息披露
  • A140:信息披露
  • A141:信息披露
  • A142:信息披露
  • A143:信息披露
  • A144:信息披露
  • A145:信息披露
  • A146:信息披露
  • A147:信息披露
  • A148:信息披露
  • A149:信息披露
  • A150:信息披露
  • A151:信息披露
  • A152:信息披露
  • A153:信息披露
  • A154:信息披露
  • A155:信息披露
  • A156:信息披露
  • A157:信息披露
  • A158:信息披露
  • A159:信息披露
  • A160:信息披露
  • A161:信息披露
  • A162:信息披露
  • A163:信息披露
  • A164: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新城镇化渴求智慧化顶层设计
  • 向市场放权的
    国资监管大方向不能变
  • 亏损央企高管薪酬照升不误
  • 当健康也成了奢侈品
  • 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根本之策
  • 国际金价暴跌是黄金牛市一次非正常回调
  •  
    2013年4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新城镇化渴求智慧化顶层设计
    向市场放权的
    国资监管大方向不能变
    亏损央企高管薪酬照升不误
    当健康也成了奢侈品
    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根本之策
    国际金价暴跌是黄金牛市一次非正常回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国际金价暴跌是黄金牛市一次非正常回调
    2013-04-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汤闯新

      ⊙汤闯新

      

      国际金价暴跌,有些舆论因此推论:“十年黄金牛市终结”。这种推导的理论依据,来自于道氏技术走势的分析趋势理论——只要暴跌20%,就是牛市终结的标志。假如这种技术走势分析理论果真成立,那么,在2008年的暴跌行情中,黄金牛市早就终结了。

      当国际金价从2002年的每盎司245美元左右起步,在2008年第一次突破每盎司1000美元时,就急坏了美国部分政治经济精英,美国资本集团的投机商们就开始在国际黄金市场肆无忌惮地做空。把国际金价从每盎司1090美元砸到760美元,暴跌超过30%。美国资本集团原以为用这样的暴跌,可以吓住全球的黄金投资者。岂不料金价暴跌,引来了更多长期投资者和市场投机者的做多,致使国际金价一路冲关迭创新高,直至2011年到达每盎司1980美元。黄金牛市并没有因为2008年中跌幅超过20%而结束。

      因为决定黄金市场的最根本因素,不是技术走势,也不是通胀率,而是黄金本身的市场供求关系。美国资本市场中的各方这次采取一致行动,集中全力大肆做空黄金,造成国际金价的非正常暴跌,也可能重蹈2008年的覆辙。

      只要看一看亚洲国家地区的人们在金价暴跌之后出现抢购黄金热潮,就可略知一斑。不仅是中国的各大中城市,从印度到日本、越南、泰国、阿联酋、新加坡,这些天都出现了抢购黄金的热潮,这不是偶然的。

      亚洲人的理财思维方式与美国人很不同,亚洲人对于黄金的认识,与美国人对于黄金也完全不同。我国早已开通“纸黄金”和期货黄金交易,但参与的人极少。因为对“纸黄金”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黄金”,绝大多数人觉得太玄,因而缺乏参与热情。而对于实物黄金的投资和收藏,亚洲人似乎天生着迷。在亚洲,不管是富人还是不太富裕的人,总要买些黄金储备,一作为财富象征,二以防不测。

      美国以及美国文化的历史太短,美国人在投资领域太容易冲动,以为只要把金价打下来,造成市场恐慌,人们就会把黄金抛出来,美国就可以顺势把出售的实物黄金买回去。可他们哪里料到,金价越跌,买黄金的亚洲人越多。而且,现在很多人都在准备加大投资。管你美国人把金价砸到什么程度,倒是希望美国人砸得越低越好,买进更便宜啊。

      亚洲人对于黄金的思维认识,基于千百年来的历史告诉人们:黄金永远不会变成废纸!而美元,美国人却可随便印发!

      中国和亚洲民众的黄金抢购潮,必然会对未来国际金价造成很大影响。美国某些机构和投机商指望通过大幅打压金价,回补出借和做空黄金的行动能否成功,实难预料。或许打压不成,还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反而会引发金价更大的反弹。即便金价暂时被打压下来,也不会导致大量实物黄金回流市场。很多人说,如今中国房子不能买了,我买了黄金留给子孙。还有更多的人,买的是黄金饰品,也不会回流市场。只有出现家庭变故,遇到财务危机的人,才可能大量出卖黄金饰品。像阿联酋的很多商店、宾馆,买成吨黄金用于装饰大楼,更不会因为金价下跌,就把黄金敲掉,回流市场。总之,以前已被亚洲国家民众买进的实物黄金,在未来可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管价格怎么涨跌,绝大多数是很难再回流市场的。

      与金店门市销售火爆相映成趣的是,网上商店销售也大为惊人。据淘宝网的数据显示,4月17日就有超过5万人在网上淘金,这个数字近期以每天超过50%的速度在增长。现在的黄金市场就像一个汪洋大海,别说塞浦路斯那4亿欧元黄金储备全部抛出来,就是美国的储备黄金全部抛到市场,也会像十年前英国人抛出240吨黄金那样,原以为能把金价打下去,结果,就像把黄金抛到了汪洋大海中,不见一点浪花。美国人打下去的是黄金价格,被搬走的是库存实物黄金。只要金价维持在每盎司2000美元以下,美国就敢抛出黄金储备,试想,美国的全部黄金储备,按现在的市价,大约总价值在2万多亿人民币左右,能熬得住多长时间?更别说整个亚洲国家的民众,都已对下跌的黄金虎视眈眈了。

      国际经济格局在变,金融市场也在变,今天的国际黄金市场的价格,早已不是三十年前欧美资本集团可以随意操纵的格局了。想一想现在世界上的货币供应总量与三十年前相比增长了多少倍,就可以明白,黄金价格被打压越狠,反弹就会越高。这一次打压的结果,也可能像2008年那次一样,美国投机商最终被迫加价追高。

      对于中国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或许是设法把以前存放在美国的600吨黄金尽早运回国,以免出现意外。笔者大胆估计,一旦美国此次打压价格回购黄金的行动失败,国际金价必然在十年内突破每盎司2000美元大关。

      不管市场走向诡谲多变,在实物投资领域,我们永远都不该忘记一条不可抗拒的市场规律:供求关系最终决定市场价格。

      (作者系知名财经作家,著有《美国的秘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