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货币超发的潜在风险
  • 岂能让欺诈上市者再次“万福”
  • 克瑞斯婷的故事
  • “唱空”中国经济者醉翁之意不在酒
  • 经济下滑风险在加大 改革步伐万不能放缓
  • 双休变无休,加班变值班
  •  
    2013年5月2日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观点·专栏
    货币超发的潜在风险
    岂能让欺诈上市者再次“万福”
    克瑞斯婷的故事
    “唱空”中国经济者醉翁之意不在酒
    经济下滑风险在加大 改革步伐万不能放缓
    双休变无休,加班变值班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唱空”中国经济者醉翁之意不在酒
    2013-05-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左晓蕾

      处在经济转型阶段,我们特别需要战略家着眼长远的思想,不盯着短期内一城一地的得失,不纠结短期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增长,更不被所谓增长“预期”牵制,而从经济发展战略出发,按照既定方针加大改革力度,释放改革红利,全力培育发展后劲,推动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

      左晓蕾

      外资银行、评级机构及分析人士“唱空”中国经济的论调,近来正通过各种“渠道”卷土重来。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各类“唱空”与“唱多”的所谓分析判断交替频繁,不仅针对中国经济,美国和欧洲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都会在某些时候“被”借助一些“故事”“唱空”或“唱多”。而每次“唱空”或“唱多”的交替,总是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大宗商品市场、黄金市场空前活跃的投机套利行为。试想,实体经济的“多”与“空”怎么可能会由一个消息或者数据所决定?又怎么可能会在一周之内或者一个月之内有根本改变?所以,对于这类外资银行、评级机构的“唱空”和“唱多”,我们理该重新认识,并且对其目的和影响也要有新的评估。

      以笔者的观察来看,一些国际机构这次“唱空”中国经济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唱空”中国经济的“理由”不外乎经济增长放缓;地方债风险;银行坏账增加隐忧;房地产泡沫和产能过剩五个方面。这五大问题确实是当今中国存在的问题,但早已被反复强调过,而且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已经很多,这些问题对中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已经被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的“分析”重复“吸收”过多次了。换句话说,没有一个是“突发性”的新问题,足以导致对中国经济现状和趋势产生大幅逆转的影响。那么,这些国际机构旧话重提并且把所有的旧话一起重提究竟想干什么呢?联系与唱空唱多相关的诸多现象,不能不让人产生多种猜想。

      猜想之一,短期内引导羊群效应制造资本市场的投机套利机会。事实上,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数据出来后,一片“中国经济增速与预期不合”的声音,沪深股市应声下跌超过2个百分点。制造股市的大幅波动套利是资本市场投机赚钱的主要手段。负面信息的叠加和重复使用,放大了信息的影响,更容易主导市场情绪引导股市走势。蹊跷的是,纽约股市也大幅下跌,被解释的原因之一也是“受中国经济数据逊于预期”的影响。纽约股市的下跌是否与黄金价格大幅下降一样,已经完成空头布局的投机需要套利的机会,“唱空”中国经济增长数据正好“投其所需”?

      更戏剧性的是,沪深与纽约两地的股市接着都不同程度地“反弹”,虽然中国经济形势不可能一夜之间从“下滑”变成“大好”。股市的大起大落只能印证我们的猜想,中国经济究竟是否真的“强劲”或者“崩溃”对于投机活动而言并不会真的十分在意,抓住“唱空”带来的“造势”效果成功获取套利的机会是主要目的。

      猜想之二,希望诱发中国政府再来一轮经济刺激政策。某境外媒体在与笔者交流时就流露了这种强烈的期望。他们的逻辑是,经济增长与预期不符,中国政府“稳增长”的意愿非常强烈,如果出台政策拉动经济增长使“预期成真”,那也会使预期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成真”。最近中国香港人民币不可交割远期市场都以人民币升值收盘,不能说与这种“预期”的引导无关。

      这些人似乎完全忘记了增长速度的“预期”带着很大的主观意愿,并不是真实的经济运行状态,更不是按照经济规律设置的增长目标。把“预期当真”本来已够荒谬,忽悠货币政策以及相应的刺激政策调整去“实现预期”,更是“滑天下之大稽”的荒谬逻辑。

      实际上,中国经济7.7%的增长高于政府引导性的7.5%的增长目标,与去年7.8%的增长一致,一季度经济增长呈现的稳定性非常明显,而且伴随7.7%的增长并未出现大规模失业现象。经济学理论认为,现在中国经济7.5%左右的增速符合充分就业长期均衡增长率。充分就业长期均衡增长速度有两个特点,第一,由于短期内技术进步不会显著,劳动生产率不会改变,资本和劳动力投入比也不会改变,不存在外生因素改变现在的增长水平,充分就业长期均衡增长率与这个阶段的潜在增长率是一致的。第二,经济增长在这水平上具有稳定性。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劳动力和其他要素价格的比较优势已改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环境大变,中国经济潜在增长速度相比前30年有所放缓完全正常,符合经济规律。因为潜在增长速度的稳定性,中国经济未来几年都能够保持7.5%左右的增速,不会大幅下滑也不会大幅增长。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完全不必纠结于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增长,完全不必出台刺激政策反规律地拉动经济超过潜在增长水平的更高增长。

      再进一步,站在更高的层面看待“唱空”中国经济的观点,倒也有利于我们正视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加大改革力度,防范金融风险,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应该说,“唱空”观点提出的中国经济五个方面问题,与我们发展战略中改革的方向也是一致的。我们由此理该坚定不移地按照既定的发展战略和改革路线图,推动结构调整切实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以期形成新的更合理的产业结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和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消除房地产泡沫带来的风险,确保经济平稳运行;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银行利差经营方式的转变,避免金融行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挑战风险底线而埋下金融危机的隐患;推动政府职能转移以及财政体制事权和财权一致的改革,从根本上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处在经济转型的阶段,我们特别需要战略家着眼长远的思想,不盯着短期内一城一地的得失,不纠结短期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增长,更不被所谓增长“预期”牵制,而从经济发展战略出发,按照既定方针加大改革力度,释放改革红利,培育发展后劲,推动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由此抓住战略机遇,争取在2021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圆世纪中国梦。

      (作者系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