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露》:映射东西方文化混杂时代
2013-05-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曹原 ○编辑 陈羽
“波普艺术”是评论家在介绍薛松作品时一定会提到的,不知道薛松自己是否有意如此,但事实上,他曾创作的《玛丽莲·梦露》系列和《可口可乐》等作品的确是向波普前辈安迪·沃霍尔致敬。
在作品《梦露》中,薛松依旧用灼烧的方式,将原本亮丽鲜艳的各种纸质印刷品变成一块块不规则形状的碎片,碎片被艺术家重组在一个特定的构图中,拼贴出另一个形象。对西方流行文化的指涉是初看作品的第一感觉,但是在拼贴重组以后,画面产生了一种荒谬的真实感,梦露的红唇依旧能让观者“被迫”接受,就像信息爆炸时代西方消费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一样。而仔细看梦露身上的衣着,便可见其实薛松在选择印刷品碎片时并非随兴:梦露的裙带上印着的全是中国传统书法。
薛松这种用中国式的文化观点来呈现作品,在其他作品中也是常见的。表面上看,视觉是被西方消费文化所强占,但实际上艺术家却是选用的中国山水画构图,或在背景上利用书法碎片拼贴而成,甚至用烧后的灰烬勾勒出传统山水画的毛笔线条等等,薛松用多种文化符号来表现的多层次创作内涵,反应的是东西方文化共融的混杂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