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地产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期货公司试水现货业务成行
    未来有望拓展至期指仓单
  • 广发证券拟每10股分红1.5元
  • 里昂证券:看好科技消费和医疗类个股
  • 国元证券
    获准调整同业拆借限额
  • 强弱转换接近临界
    产业替代迎来拐点
  • 需求连续改善 玻璃期货反转态势基本确立
  • 股指上下两难
    个股机会较多
  • 投行找项目偏爱短平快 再融资获青睐
  •  
    2013年5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9版:证券·期货 上一版  下一版
     
     
     
       | 9版:证券·期货
    期货公司试水现货业务成行
    未来有望拓展至期指仓单
    广发证券拟每10股分红1.5元
    里昂证券:看好科技消费和医疗类个股
    国元证券
    获准调整同业拆借限额
    强弱转换接近临界
    产业替代迎来拐点
    需求连续改善 玻璃期货反转态势基本确立
    股指上下两难
    个股机会较多
    投行找项目偏爱短平快 再融资获青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投行找项目偏爱短平快 再融资获青睐
    2013-05-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曾雯璐 ○编辑 叶苗

      

      IPO暂停,投行并不轻松,甚至比以往更加忙碌。短平快的再融资、债券等项目成为重点狩猎目标。“现在几乎都忙着各地出差,基本都在外面跑。再融资项目是首选。”沪上某保代告诉记者。

      目前,IPO企业财务核查已进入尾声,投行一方面忙于财务抽查,另一方面也分出更多精力开始主攻新申报项目或者寻找新项目。据了解,上周第二批15家财务抽查工作已经启动,预计5月底完成,之后还将在中止审查、没有交自查报告和新申报企业中再选10家进行抽查即全面结束。有投行人士称:“财务核查全面结束后预计会出现批量申报,所以财务核查工作和手头的IPO项目都不能放松。”

      将近一年的IPO暂停让投行显得颇为被动和尴尬,由此也开始思考收入来源的多元化。目前再融资、债券、并购和新三板等项目均获青睐,其中以再融资和债券等短平快项目最受欢迎。有保代告诉记者:“现在投行实行债券、再融资和并购全面出击,资产证券化项目也在尝试,不能光等着IPO开闸。不过短平快项目竞争很激烈,地方发了债,十几家投行去竞标。”

      另有投行人士表示:“现在IPO市盈率已经很低,一个企业募资也就三五个亿,发行价高了发不出去。再融资项目虽然费率不如做IPO高,但是一般半年就能做完,而IPO的时间周期则至少两三年。在收入差距不那么悬殊的情况下,再融资项目的性价比就体现出来了。”

      沪上某投行保代称:“以前是IPO赚钱太多,大家能做IPO就做IPO,IPO项目也好找。再融资虽然快,但是相比之下钱少。并购也是,以前都看不上财务顾问那些收入。但是现在就很不一样了,好的IPO项目难挖掘,IPO暂停也让大家看到了再融资、并购等业务空间都很大。以后产业并购会成为投行新的业务重点,再融资项目也会变得和IPO一样重要。”

      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成熟的资本市场,投行的业务一直都很丰富,发债、配股、并购、再融资以及财务顾问等都比较活跃。比如香港市场上市后再融资金额,从来都比IPO高很多。内地投行未来也会往这个方向靠拢。

      公开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截至5月13日,投行承销再融资金额共计1145.88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一数据仅为705.14亿元。再上溯到2010年和2011年,投行全年承销的再融资金额也分别仅为2510.92亿元和1849.34亿元。

      上述保代预计:“随着IPO暴利时代结束,以后IPO业务会慢慢成为融资服务品种之一,不会再像以前那么突出。券商各业务部门也将开始互相协作全方位去满足客户投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