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债市清查“伤及”二级市场
    现券交投陷入萎靡
  • 深圳保险业将在前海先行先试
    开展资金运用试点
  • 广发银行行长利明献:
    债务融资工具将高速增长
  • 3月期央票今日缩量近四成
  • 资金面短期无忧
    但中长期不乐观
  • 互联网金融涌现新业态 资本蜂拥第三方搜索比价
  • 银行钢贸贷款风险未尽
    木材、铜贷款风险又引警惕
  • 美银美林基金经理调查显示:投资者减持大宗商品
    及新兴市场股票
  • 上海4月个人住房贷款
    继续快速增长
  •  
    2013年5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7版:金融货币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金融货币
    债市清查“伤及”二级市场
    现券交投陷入萎靡
    深圳保险业将在前海先行先试
    开展资金运用试点
    广发银行行长利明献:
    债务融资工具将高速增长
    3月期央票今日缩量近四成
    资金面短期无忧
    但中长期不乐观
    互联网金融涌现新业态 资本蜂拥第三方搜索比价
    银行钢贸贷款风险未尽
    木材、铜贷款风险又引警惕
    美银美林基金经理调查显示:投资者减持大宗商品
    及新兴市场股票
    上海4月个人住房贷款
    继续快速增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互联网金融涌现新业态 资本蜂拥第三方搜索比价
    2013-05-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黄蕾 ○编辑 孙忠
      在未来两三年内,在线搜索比价每年会促成上万亿人民币的成交,同时也意味着这一行为背后会诞生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互联网金融公司 资料图

      ⊙记者 黄蕾 ○编辑 孙忠

      

      在被阿里巴巴、腾讯等巨头搅动得风生水起的互联网金融领域,一个以金融产品搜索和比价为切入口的巨大市场也在悄然升温。记者近日获悉,因看好这个新兴市场,来自金融领域的一批高管相继“下海”淘金,并已引来国内外风投的注资。

      由一批互联网和金融精英组成的金融垂直搜索平台“融360”,在上线一个月内即获得了光速创投、凯鹏华盈和清科等风投近千万美元的投资。这家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免费贷款搜索和智能推荐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已经快速集成了2000余种贷款,入驻近千家银行,用户月申请贷款金额过百亿元。

      一方面是消费者获知金融产品信息的平台匮乏,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获得精准用户的渠道单一,“融360”联合创始人、CEO叶大清说,正是这样的渠道缺口,让他觅到了商机。“在线搜索申请金融产品会成为网民普遍的习惯,正如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于通过网上搜索和比较自己需要的各种商品一样。我们的判断是,两三年内在线搜索申请金融产品的比例有望从目前的20%上升至50%以上。”

      通过第三方平台,将金融产品进行货比三家,将会成为消费者购买金融服务的一种普遍习惯。作为上海趣保网络科技创始人的李霄光,也正是看到了这一趋势,才选择从大型保险公司离职“下海”淘金。李霄光的计划是,要把这个保险产品搜索比价平台打造成保险业的“去哪儿”网,并且提供车辆出险报案,寻找周边汽修厂等人性化服务。

      资本蜂拥第三方搜索比价领域,有着这样一个大背景:过去十多年来,多数金融机构采取了“跑马圈地”代价高昂的方式,通过大量开设网点、支付高额营销费用等获取客户。但随着年轻网民正在成为消费主体,金融产品的在线化和电商化在全球加速,站在如今这个渠道大迁移的时刻,金融机构深谙互联网战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欧美市场,人们获取金融产品的方式已经基本实现了在线化。Google的一份调研表明,欧美市场88%的网民在选择金融产品的时候,会通过网上进行搜索和调研,其中66%的用户完成调研后,直接通过网站申请。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利率市场化及金融改革加速,产品丰富性会大大提高,此时金融机构需要寻找合适客户,而用户又在比较合适的产品,因此在中国做金融垂直搜索将比欧美市场更具想象空间。

      但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商品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上线搜索比价平台。据一家金融搜索比价平台的负责人介绍,从目前来看,固定收益类的金融产品,车险、意外险、家财险等消费类保险,以及信用卡费用和各类贷款利率等金融产品,较适合信息收集和比价排名。“而一些风险性和复杂性较高的金融产品,目前并不适合比价排名。”

      根据业内专家预测,在未来两三年内,在线搜索比价每年会促成上万亿人民币的成交,同时也意味着这一行为背后会诞生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互联网金融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