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地产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银行同业业务激增潜藏何种风险
  • 全球新一轮降息潮加剧金融市场波动
  •  
    2013年5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银行同业业务激增潜藏何种风险
    全球新一轮降息潮加剧金融市场波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银行同业业务激增潜藏何种风险
    2013-05-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增长迅猛。利率双轨制形成的套利空间、金融机构竞争优势差异、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下的资金分布不均以及信贷规模调控等,是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而同业业务规模若无限制,将具有无限派生功能,增加宏观金融不稳定性,削弱宏观调控效果,增加金融体系流动性风险敞口

    ⊙项峥

    所谓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简言之就是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同业之间的资金融通业务。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同业业务的迅速增长,对商业银行利润的贡献明显提高。虽然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一种创新与发展,但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迅速增长,是利率双轨制、金融机构竞争优势差异、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以及信贷规模调控等众多因素作用下商业银行自主经营的结果,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潜在金融风险,值得关注。

    当前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状况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本质上仍属资金融通业务,其交易对手方涉及银行、信托、证券、基金、租赁等金融机构,交易范围包括同业清算、同业存放、同业拆借、买入返售、票据转贴现等业务。若从资金流向分析,实际上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仅涉及两类业务,即资金拆入和资金拆出业务。在监管上,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受约束程度较小。我国《商业银行法》第39条规定,“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十”,但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不受该项规定约束。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不受存贷比约束,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且交易对手为金融同业,整体风险较低;可成为生息业务盈利的有力补充,因而近年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得到较为迅猛的增长。据对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规模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2012年13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同比增长36.7%,较生息资产增速高出21.7个百分点;与生息资产之比为12.2%,较上年同期提高近2个百分点。

    分结构看,国有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增长相对缓慢,同比增长35.6%;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比增长37.5%;城市商业银行同比增长74.7%。国有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占生息资产的比重为8.5%,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比重为23.8%,同比上升2个百分点;城商行比重为20. 9%,同比上升3.8个百分点。

    2012年13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发展情况

     同业资产

    规模增速

    同业资产与生息资产

    比重

    同比提高
    13家上市银行36.712.22.0
    国有商业银行35.68.51.5
    股份制商业银行37.523.82.0
    城市商业银行74.720.93.8

    数据来源:根据上市银行2012年年报整理,(单位:%)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迅速发展的成因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迅速发展,内在驱动仍是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原则。客观上,我国利率双轨制形成的套利空间、金融机构竞争优势差异、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下的资金分布不均以及信贷规模调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

    1、利率双轨制创造了同业资金套利空间。

    在货币当局的积极推动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除存款、贷款利率还存在管制外,我国金融市场利率、金融工具的利率均已实现了市场定价。但因为存款市场利率管制与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定价同时并行,就有可能创造了套利空间。5月15日,一年期SHIBOR利率为4.4%,而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3.25%,即使按照现行存款利率上浮10%计算,两者仍有0.825%的利差。

    此外,金融市场利率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之间运行轨迹不一致,也存在套利空间,为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同业业务提供了广泛的现实基础。

    2、金融机构竞争优势差异催生了同业业务需求。

    虽然我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每一家商业银行背后都有强大的国家信用在支撑,但由于商业银行客观上存在规模差异、网络差异、服务差异以及认可度差异等,不同商业银行在存款市场上的竞争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庞大,网络四通八达,又是国家银行,获得城乡百姓的普遍认可,在存款市场拥有绝对优势。股份制银行以服务为先导,营销力度大,在对公存款市场上具有一定优势。城市商业银行规模小,经营上较难做出特色,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因而在存款市场上竞争处于相对劣势。因此,在存款一级市场上,社会公众资金主要流向国有商业银行,其次是股份制商业银行。

    在资金市场上,前述流向将回逆转,存款资金由国有商业银行流向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2012年,国有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增速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1.9个和39.1个百分点。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需求看,由于贷款项目储备毕竟有限,也要充分运用闲置存款资金,以获得最大收益。

    3、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下不同类别金融机构之间存在资金融通需求。

    我国实行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并实施了分业监管。但长期以来我国间接融资发达,直接融资发展缓慢,造成银行业在金融业中“一枝独秀”,社会资金主要向银行集中,银行可运用资金规模巨大。2012年末,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突破130万亿元关口,而保险业资产规模仅为7.4万亿元,证券业总资产规模只有1.7万亿元。

    随着居民理财意识的增强,证券、信托行业的资产管理业务需求增加,客观上也需要向银行体系融入资金。同时,商业银行与信托行业和证券行业合作开发理财产品,获得中间收益,也推动了同业业务的发展。2012年,我国理财产品资金规模近7.6万亿元。

    4、信贷规模调控下商业银行借助同业业务形式支持企业资金需求。

    随着社会融资渠道的拓宽和发展,我国信贷规模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下降至3/5左右,但信贷规模仍是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资金需求的主要方式,也是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信贷增长受到资本充足率的制约、存贷比的限制。部分商业银行通过信托公司或其他金融公司平台将对企业的融资转换成权益或资产项目,而后借助同业业务项下的“买入返售”科目,绕开信贷规模调控。根据某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2012年中报数据,该行票据和信贷类买入返售4790亿,在买入返售资产中占比重升至67%。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潜在风险

    1、派生资产规模。

    以2家银行同业拆借业务为例,假定甲银行和乙银行规模均为100亿元,甲向乙银行拆出资金50亿元,那么在资产负债表上,甲银行资产规模没变,只是资产方科目结构出现变化。但乙银行拆入50亿元资金后,其资产规模将升至150亿元。若从整体考察,经过同业业务拆借后,2家银行的合计资产规模将比之前增加50亿元。可见,同业业务与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一样具有派生作用。若同业业务规模增长缺少限制,理论上商业银行体系的同业业务可以具有无限派生功能。

    2、增加宏观金融不稳定性。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将更为紧密,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关联度也大幅提高,客观上导致金融分业体制下的防火墙作用出现净漏损。比如金融市场发生的局部风险事件,可能会通过同业业务链条扩展到整个金融市场、整个金融体系,且传导速度更快、更隐蔽,一定程度增加了宏观金融的不稳定性。

    3、削弱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

    现实中,一些属于被调控的企业往往是资金需求最旺盛、能够接受较高融资利率的借款人。目前看,商业银行借助同业业务形式规避宏观调控已经成为业内的一个经营习惯。无论是票据、信贷资产的买入返售还是买入信托收益权业务,都有隐匿信贷资产的功效,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

    4、增加金融体系流动性风险敞口。

    此次金融危机的一个关键教训是,一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实质性损失,可以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偿付能力造成影响。因此,巴塞尔委员会认为,有必要对金融同业的大额风险敞口进行监测,防止金融风险在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进行传染。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不仅派生了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而且也增大了金融体系整体流动性风险缺口。

    规范引导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经营

    一是设定同业资产规模上限。

    在《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银监会上调了商业银行同业风险权重,将对其他商业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设定为25%,原始期限在3个月以内债权的风险权重设定为20%,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的风险权重统一为100%。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限制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作用。但也应该寻求类似存贷比的监管指标,限制同业业务派生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的作用。

    二是规范同业业务会计科目使用与核算。

    同业业务科目使用的不规范,为商业银行在同业业务上的资金腾挪提供了可能。特别是不同商业银行的会计科目不一致,记账方法较为混乱,不利于监管机构敏锐发现同业业务隐藏的金融风险。因此,需要尽快规范同业业务会计科目使用与核算方法。

    三是加强金融同业业务监测与分析。

    金融同业业务的迅速发展,对宏观金融与稳定的影响也开始显现。金融当局有必要加强对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统计、监测与分析,做到“有的放矢”。

    四是引导商业银行规范经营。

    商业银行追逐经营利润的动机应该予以肯定,这也是金融创新与发展的活源之水。但要引导商业银行规范经营,做好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作者系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