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研究·市场
  • A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8:艺术资产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一季度全球艺术市场疲软
    古典及19世纪作品最弱
  • 市场回暖信号越来越强 焦点转向高价精品
    行情反弹态势已定
  • 国家级“艺术航母”受质疑 艺术“生意”内伤难治
  • 当代水墨
    原始股的诱惑?
  •  
    2013年5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艺术资产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艺术资产
    一季度全球艺术市场疲软
    古典及19世纪作品最弱
    市场回暖信号越来越强 焦点转向高价精品
    行情反弹态势已定
    国家级“艺术航母”受质疑 艺术“生意”内伤难治
    当代水墨
    原始股的诱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国家级“艺术航母”受质疑 艺术“生意”内伤难治
    2013-05-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曹原 ○编辑 陈羽

      

      日前,作为文化事业单位的中国国家画院宣布,联合香港俊安集团及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打造的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将在月底亮相,该中心将集艺术创作、交流、展览、流通、销售等功能于一体,力求打造国家级艺术航母。

      然而,这一消息在一直热衷于探索各种交易流通模式的艺术圈却并未赢得一片掌声。不少艺术家及业内人士一方面质疑其设施太过豪华,浪费国家资源,有“圈养”艺术家之嫌;另一方面,对于其既当运动员又到裁判员的做法颇不以为然。

      雄心勃勃的航母计划

      据了解,该中心一期共拥有12500平方米的艺术空间,52间名家工作室及两个大型公共展厅。

      该中心试图通过艺术家服务平台建设、艺术品保真防伪体系建设、艺术品投资顾问咨询、艺术品交易流通模式探索等工作的开展,建立高效、规范的投资保障机制。具体做法就是,首先,选定全国300位在世艺术家在创作室交易,中心确定只销售他们亲自创作、亲自交付的作品,从源头上保真;其次,对每件售出的艺术品做三重防伪技术处理,中心给每件作品开具一份防伪证书、唯一验证码等,通过3.2亿像素扫描仪高清扫描辨别画作是否出自工业,并建立数据库;最后,依托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对每件艺术品进行合理的定价,确保售价合理。

      与此同时,中心将资产抵押给银行,银行为投资者提供保函,进行保函销售,规避投资风险并提供资本退出机制。

      是艺术还是生意?

      近几年,艺术品增值保值回购、增值代销、首付+保函等多种投资服务的形式在成都、广州、南京、天津等地并不少见,只是对于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的这一“雄心”,业内质疑声不少。

      受质疑最多的还是该中心的豪华配套设施。据了解,为了配合“大师”身份,该中心的创作室内所有摆设全是黄花梨家具,并为每位艺术家配备了专职业务人员提供服务,最终将建成集创作中心、经纪中心、国际美术馆、国内美术馆、世界艺博会、交易中心、拍卖中心、传媒中心、服务中心、营销中心、集团客户中心、俱乐部、艺术基金于一体的大型艺术产业中心。

      一位艺术家半开玩笑地评价道:“有钱就是不一样,这么一弄就变味了,浪费国家资源。这还是在搞创作吗?绘画本身就是很私人的事情,这么搞是要产业化和批量化吗?这根本不是艺术,是生意,这是要圈养啊。”

      更有业内人士表示:“这种跟艺术无关的事情不想评论。”

      此外,该中心的操作模式也遭到了质疑。如,该中心将选定300位艺术家,其作品可以在中心交易。但据了解,这300位被选定的艺术家是由国家画院签约的艺术家。与此同时,可以对每件艺术品进行合理的定价,确保售价合理的艺委会,也主要依托中国国家画院。这种做法明显有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嫌疑。

      受债务问题波及

      早在2011年,该中心的招聘启事中写道:“中心由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和俊安集团、北京通瑞达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总投资额10亿元。”而现在的各类文件中已经找不到北京通瑞达投资有限公司的名字,主办方明确表示现在是三方出资10亿元,投资和运营全部依托俊安集团。

      有意思的是,去年曾在美术中心工作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爆料:“现在已经大换血,以前的员工全走了,又开始大规模招聘。他们拖欠员工工资差不多两百多万元。”该工作人员称,当时招聘的是“北京国展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但跟他们签劳务合同是“北京通瑞达投资有限公司”,“后来通瑞达的老板跑了,到现在也找不到人,员工都走了。”

      目前,除了在有关招聘网站还能找到当年通瑞达和另外三方一起发布的招聘信息外,基本找不到任何关于这家投资公司的信息。该工作人员称,法院已经受理了他对通瑞达公司的起诉,现在还没有开庭。但他对于被拖欠的工资基本上不抱希望了。

      对于此事,记者联系了主办方之一的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张江舟表示:“那是以前的事情了,以前有过矛盾但是现在都已经处理完了,通瑞达只是三方合作的经营公司,出资方一直是俊安集团,股权变更这种事情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