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研究·市场
  • A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8:艺术资产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中信证券
    拟受让华夏基金10%股权
  • 大连银行去年净利仅增1.6% IPO状态仍处“中止审查”
  •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和即期汇率双触新高
  • 江苏拟“尝鲜”全国首家地方版资产管理公司
  • 银联卡境外紧急现金支援
    服务延伸至全球
  • 保险“类信托”产品疯销
    繁荣背后或存隐忧
  • 从理财产品市场变化
    看券商固收业务创新
  •  
    2013年5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7版:金融货币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金融货币
    中信证券
    拟受让华夏基金10%股权
    大连银行去年净利仅增1.6% IPO状态仍处“中止审查”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和即期汇率双触新高
    江苏拟“尝鲜”全国首家地方版资产管理公司
    银联卡境外紧急现金支援
    服务延伸至全球
    保险“类信托”产品疯销
    繁荣背后或存隐忧
    从理财产品市场变化
    看券商固收业务创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保险“类信托”产品疯销
    繁荣背后或存隐忧
    2013-05-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近一段时间以来,一批嫁接具体资产项目计划的万能险产品横空出世,在银保渠道近乎疯销。事实上,这类产品“含金量”低,不排除若干险企薄利甚至贴钱保销售,这对于保险公司苦心经营的内含价值或许是种伤害;一些地方项目违约风险不能完全排除,这对于风控能力较弱的中小险企而言无疑是个不小的考验

      ⊙记者 黄蕾 ○编辑 颜剑

      

      要规模还是要价值,这是摆在保险公司面前一道永恒的选择题。而在销售乏力的当下,以中小型规模为代表的一批保险公司,终于做出了他们现阶段的决定——“要规模甚于价值、要面子甚于里子”。

      记者从市场上调查了解到,近段时间以来,一批嫁接具体资产项目计划的万能险产品横空出世。打着“创新+高收益”的旗帜,被部分业内人士视为“类信托”的这类保险产品,在银保渠道近乎疯销,这直接助推了一批保险公司的单月银保保费呈现放量式暴增。

      繁荣背后或存隐忧——这类产品“含金量”低,不排除若干险企薄利甚至贴钱保销售,这对于保险公司苦心经营的内含价值或许是种伤害;一些地方项目违约风险不能完全排除,这对于风控能力较弱的中小险企而言无疑是个不小的考验。

      

      创新型产品冲击波

      “以客户的高回报、销售推动过程中的高费用,以冲规模为目标的一批新型寿险产品正悄然出现在市场上。”在最近与投行人士的一次内部交流会上,一家上市保险公司“掌门人”将业内最新动态和盘托出。

      这位“掌门人”所说的新型产品,正是近段时间以来狂飙突进的“嫁接具体资产项目计划的万能险产品”。从目前来看,这类产品的保费收入较多投资于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等具体资产项目,多在银保渠道销售。从目前的结算利率来看,给到客户的收益率多在5%以上,超过五年期银行定存。凭借此类产品,多家位列第二梯队的寿险公司打响了银保保费翻身仗。

      这类产品的相继涌现,源于保险投资新政发布后,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发行门槛降低、流程缩减,引致大量保险资金开始进入这一新兴市场。

      但令上述“掌门人”不解的是,这些寿险产品似乎有些“类信托”的特征。“给人的感觉是,这是保险想从信托产业的蛋糕中劈一块出来。”他说,这类产品迅猛的销售势头,令他所在的这家保险公司措手不及。“我们在做(回归保障)转型设计的时候,没有预料到市场会出现这种变化。我们必须承认这是市场的新变动,必须要认真研究其规律性与命题性。”他坦言,如果要应对上述变化,其实并不难,只不过是要权衡规模与价值的关系。

      一位投行人士认为,“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类保险产品只是有点貌似信托产品,并不能完全说是类信托保险产品。”他认为,信托产品的特点是高风险高收益,风险完全由投资者自己承担;而这类保险产品属于万能险,至少还有2.5%的保底收益。

      

      银行施压和规模诱惑

      有意思的是,就在这位“掌门人”表达费解之意后没多久,他所在的公司便迅速推出了一款挂钩于具体资产项目计划的万能险产品,在银保渠道进行销售。

      该公司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这款产品推出的主要目的,就是阶段性冲规模。另外,由于多家保险公司在银保渠道推出了这类产品,银行方面给他们的压力也很大。于是,在规模诱惑及银行施压(为了维护和银行关系)的双重因素下,他们不得不跟风销售。“这是销售乏力下的无奈之举。”

      这类产品之所以多在银保渠道销售,主要是因为极易与银行等理财类产品相比较和竞争。通常而言,银行客户选择购买产品,首先会看重产品收益的高低。而这类保险产品由于挂钩收益较稳定的具体资产项目计划,因此产品预期收益率并不低,对投资者来说较具吸引力。

      

      风险若隐若现

      这类产品虽然疯销,但在一些业内专家眼里却是隐忧或存。

      这类产品能带动保险公司迅速拉动保费规模,这一点并无异议,但这类产品本身的实际利润率其实并不高。

      目前,一些中小保险公司就这类产品给出的结算利率已经超过了5%,加上渠道维护费等合计成本超过了6%。“也就是说,这类产品嫁接的具体资产项目计划的收益率至少要超过6%,保险公司才可能有利润。”一位资深投行人士心生质疑:并非所有的资产项目计划都能拿到较高的收益率,不排除若干险企为了冲规模,不惜薄利甚至贴钱。

      另外,有业内人士反映,个别保险公司在推销此类产品时,给出了较高的预期收益率演示。“一旦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和实际收益出现落差,容易引发退保风险,这将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和声誉,进而影响下一步的产品销售,或形成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由于之前出现过地方融资平台违约事件,业内人士不免担心一些保险产品嫁接的具体资产项目计划是否也会存在此类风险。“目前保险公司投资较多的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基建债权项目,只要经济正常发展,风险很小,基本在可控范围内,但不排除将来保险公司会投资一些地方项目。保险公司在挑选的过程中一定要对项目资质进行全方位的考量,这对于风控能力较弱的中小保险公司而言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