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互动
  • 7:书评
  • 8:艺术资产
  • 9:专 版
  • 10:股市行情
  • 11:市场数据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九兰打夯》:
    或再引爆“红色经典热”
  • “红色经典热”令蒋兆和作品身价百倍
  • 价格稳中升 转手率高
  • 《睡莲》:四年翻四倍——关紫兰作品赏析
  •  
    2013年5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艺术资产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艺术资产
    《九兰打夯》:
    或再引爆“红色经典热”
    “红色经典热”令蒋兆和作品身价百倍
    价格稳中升 转手率高
    《睡莲》:四年翻四倍——关紫兰作品赏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九兰打夯》:
    或再引爆“红色经典热”
    2013-05-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 蒋兆和作品赏析

      2013春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每家拍卖行都推出了一些精品力作,可谓精彩纷呈。随着市场回暖,天价作品再现,艺术家明星闪耀。本期《艺术资产》撷取了其中两位颇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上拍作品。一位是已故著名国画家蒋兆和,他的《九兰打夯》图或将再次引爆“红色经典”行情。一位是已故上海著名女画家关紫兰,她的《睡莲》刚刚落槌,四年间增值幅度接近四倍。

      ⊙记者 邱家和 ○编辑 陈羽

      

      将于6月1日起举办预展的北京匡时2013年春拍,推出著名国画家蒋兆和1958年创作的《九兰打夯》图。这幅得自于画家家属的巨作尺幅近30平方尺,在拍卖场上首次露面,将观众再度带回那个红色年代,也将市场的目光再度聚焦于上一轮市场行情启动的2009年曾火爆一时的“红色经典”。

      十三陵水库工地剪影

      那是1958年北京十三陵水库建设热潮的时代缩影。当年,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自参与,动员了40万劳动大军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在短短5个月内全面落成。由北京昌平县崔村公社9位姓名中有“兰”字的女社员“九兰组”是当年40万义务劳动者的代表:她们挑筐打夯不让须眉,尤其打夯时唱着夯歌,歌词配合着打夯的节奏即兴而发。当年三八妇女节,全国妇联主席蔡畅给她们授了一面大红旗;毛泽东说应该向“九兰组”学习;罗马尼亚部长会议主席基伏·斯托伊卡在水库工地向“九兰组”的每一个人赠送了和平鸽纪念章,还邀请她们访问罗马尼亚;“九兰”不仅去了,还应邀到前苏联、蒙古进行了访问。

      当年,许多著名艺术家来到工地慰问,蒋兆和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了《九兰打夯》,堪称十三陵水库工地的剪影。画面上,“九兰”团团围绕着夯锤,整体来看9个人物的组合井然有序、开合有度:左首1人指挥协调,中间2人俯首前侧控制落点,余下的6人分作两组,后仰带夯。她们彼此之间形成的力场,使画面显得紧张而富于节奏。而从单个的人物来看,造型准确,生动自然。无论是人物的服饰发型,还是她们所呈现的移山填海的豪迈斗志,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画家在作品中热情讴歌了劳动者所独有的健康之美、力量之美与朴素之美,其赖以造型的笔墨线条则奔放粗犷、磅礴大气。

      红色经典开一代画风

      蒋兆和的艺术在美术史专家看来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素描为基础,从写生入手,将西洋画的速写和中国画的白描融合在一起,并以骨法用笔和以线造型的传统国画方式来创作。代表作品是揭示当时深受苦难的中国最底层小人物悲惨命运的《流民图》。晚期,根据周恩来总理“画历史人物,找蒋兆和”的批示,当时中国科学院的负责人郭沫若便请蒋兆和为中国古代科学家画像。蒋兆和吸取中国传统水墨技巧和传统人物画重神韵、重笔墨情趣的特点,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架构全新的笔墨技法,使中国的水墨人物画由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转换为表现人生、人性,表达人文关怀、呼唤仁爱精神的载体。画于1959年《杜甫像》正值蒋兆和艺术创作的高峰期,他在把握光影与造型结构能力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传统的中国画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一种“新中国画”,其中更有所谓的“徐蒋系统”。著名批评家刘骁纯为此列举了包括方增先、周思聪乃至现任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在内的一大批写实水墨人物画家,他认为蒋兆和与徐悲鸿作为他们的先行者联手将西方素描引入了水墨。刘骁纯指出了蒋兆和创立的写实规范的特点:一是以线立骨、以皴为筋、以染为肉,突出形体结构的独特素描观,这种素描观和形体结构的力度,显然得益于他的雕塑创作;二是工笔、小写意、大写意兼用,并使之互接共融。他还强调,蒋兆和的最大特色是没有任何虚饰的实录性。他的艺术是如泣的白描、如诉的直录、如咽的报道。而他的特殊贡献在于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长卷式构成和散点式透视,在中国开了巨型长卷之先。

      可见蒋兆和在中国画领域里,是红色经典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有趣的是,《九兰图》采用了类似的巨幅尺寸,将《流民图》勾勒人物群像的深厚功力运用到表现新时代的红色经典中,使市场对红色经典有了新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