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巡礼
  • A3:公司·热点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地产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保荐机构线搭两头 IPO撤单企业频频牵手上市公司
  • 涉嫌违规减持限售股
    向日葵两高管遭立案稽查
  • S天海实施股改 股票下周二复牌
  • 董事长出手拉开重组大幕
    大商有望结束“无主”状态
  •  
    2013年5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公 司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公 司
    保荐机构线搭两头 IPO撤单企业频频牵手上市公司
    涉嫌违规减持限售股
    向日葵两高管遭立案稽查
    S天海实施股改 股票下周二复牌
    董事长出手拉开重组大幕
    大商有望结束“无主”状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保荐机构线搭两头 IPO撤单企业频频牵手上市公司
    2013-05-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随着撤单潮的到来,一大批折戟IPO的企业已成为上市公司产业并购瞄准的对象。上证报记者梳理最新案例发现,在实际操作中,由同家券商保荐,且所处行业互为上下游的上市公司最易达成合作。同时,由于业绩增长难以持续是此类拟IPO企业撤单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并购方案中,上市公司均设置了相关条款,以防范收购对象业绩变脸。

      ⊙见习记者 曹攀峰 ○编辑 孙放

      兴业证券牵线恒顺电气并购

      昨日,停牌一个多月的恒顺电气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每股7.03元的价格向盐山县海英特合伙、赵德清等发行不超过6548.36万股的股份,购买河北沧海重工99%股权;公司全资子公司恒顺节能拟向赵德清支付现金购买沧海重工另1%股权。

      翻阅历史资料,沧海重工是一家拟上市公司。早在2012年4月,沧海重工便披露了招股说明书。然而,在最近的IPO专项财务核查中,该公司未提交财务自查报告,IPO审核进程长期处于“中止审查”状态,直到上周监管层披露的最新一期申报企业情况表,该公司的审核进程变成了“终止审查”,显示其正式撤单。

      部分企业冲刺IPO未果转而谋求其他方式证券化,是近期资本市场的有趣现象。今年3月13日宣布“终止审查”的安徽惊天液压近日在增资扩股中,引入了上市公司方圆支承;此前,两次折戟IPO的中技桩业借壳ST澄海;2009年折戟创业板的上海同捷科技今年初也被成飞集成收购。

      在冲刺IPO梦破后,被上市公司收购或借壳上市公司,已成为撤单企业的重要出路。

      “事实上,上市公司非常关注这些撤材料的企业,我们的上市公司客户也嘱咐我们,看哪些企业有可以并购的机会。”某券商资深投行人士表示。在双方的接触中,PE机构、券商投行均承担着牵线搭桥的角色,其中券商投行的角色尤其重要且直接。如果某券商的项目此次终止了审查,券商投行也会优先将项目推荐给自己保荐或服务的上市公司,这在已披露的案例中已有体现。

      如沧海重工即是由兴业证券承担的保荐人,而2011年上市的恒顺电气也为兴业证券保荐;此前中技桩业借壳ST澄海的个案中,双方也均由海通证券担当保荐人。

      “同一个券商担当保代,双方非常容易沟通一些。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途径。”上述资深保代人士称。

      借助承诺预防业绩变脸

      然而,在上市公司积极寻找并购标的时,如何防止并购对象业绩变脸,也是重要课题。毕竟,多位投行人士称,在企业的撤单原因中,业绩变脸是最常见的。

      对比沧海重工发布的预披露文件和此次恒顺电气的收购公告,沧海重工业绩下滑可谓明显。在2012年4月发布的预披露文件中,该公司2009年、2010年和2011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17亿、5.6亿和近6亿,2010年和2011年增幅达到8%和7%;而三年的净利润则分别为3249万、5251万和6418万,2010年和2011年增幅分别达61.6%和22%。而到2012年,该公司营业收入仅为4.97亿,下降17%,净利润降为4740万,下降26%。

      正是为了防范业绩变脸,恒顺电气在收购中,与沧海重工的实际控制人之一赵德清设定了业绩对赌条款,其中,赵德清承诺的沧海重工的最低业绩,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水平分别为4700万、5700万和6700万。对比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根据该项承诺标准,直到2015年,沧海重工才能再赶上其2011年的业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