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13:专版
  • 14:专版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信息披露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股票型基金收益一骑绝尘
    上涨神话还能持续多久?
  • 债券一级市场发行量锐减
    新发债基“一券难求”建仓慢
  • 从飙升18倍到无量跌停
    警惕另类投资的“流动性陷阱”
  • ■理财超市
  • 信托机构争设现金管理“蓄水池”
  • 第三方基金销售格局打破
    银行急转型欲“分羹”
  •  
    2013年5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财富管理
    股票型基金收益一骑绝尘
    上涨神话还能持续多久?
    债券一级市场发行量锐减
    新发债基“一券难求”建仓慢
    从飙升18倍到无量跌停
    警惕另类投资的“流动性陷阱”
    ■理财超市
    信托机构争设现金管理“蓄水池”
    第三方基金销售格局打破
    银行急转型欲“分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飙升18倍到无量跌停
    警惕另类投资的“流动性陷阱”
    2013-05-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陈俊岭 ○编辑 于勇

      主角:艺术品份额套牢者 艺龄:2年

      经验谈:当贪欲冲昏头脑时,投资演变成投机后,投资者已经失去理性,于是越投越赔,越赔越投,直到最终赔光出局——这几乎成为投资心理上的一个怪圈,只是深处交易之中的人难以自拔。

      ⊙记者 陈俊岭 ○编辑 于勇

      

      “黄河”从咆哮到冰冻

      春节以来,天津文交所首只上市交易的艺术品份额——《黄河咆哮》经历了一波凌厉的涨势,从最低的1.21元最高涨到2.07元,最高涨幅超过70%,但对于在2011年初高位深套的投资人而言,并没有丝毫兴奋的感觉。

      2011年1月26日,画家白庚延的两幅画作《黄河咆哮》和《燕塞秋》成为天津文交所上市的首批艺术品份额,其中,前者在上市不到两个月间暴涨18倍,这一空前绝后的涨势足以令所有参与投资的人瞠目结舌。

      由于“近水楼台”的缘故,天津当地一位投资人早在其上市之初,就敏感地意识到有爆炒的可能,但谨慎的他却迟迟没有参与,结果他身边一位风格剽悍的朋友,不仅倾其所有还高息借了几十万重仓杀进,短短几天就赚了2倍出局。

      时隔一个多月后的3月11日,《沧海浪涌》等第二批艺术品份额上市,尽管上市后依然遭到爆炒,但已经没有了首批上市的涨势,他小赚出局。如果此时他获利了结的话,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投资败局。

      几天后的3月18日,天津文交所一纸“日涨跌幅从15%调整至10%”的公告,将已经登峰造极的艺术品份额交易拉入了慢慢熊途。

      截至5月29日记者发稿,首批上市的《黄河咆哮》、《燕塞秋》已分别从18.7元和18.5元的“世纪大顶”,跌至当日的1.67元和1.20元,最大跌幅均超90%,且已经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无量下跌状态。

      “最近确实反弹了些,但你注意了没有,一单就能封涨停,很多艺术品份额全天都没有一笔成交,我算是真正明白了什么叫人走茶凉了。”上述投资人无精打采地表示,从当初的时时盯盘,到现在一连多日不看早已习惯,就在那放着吧。

      从1元炒到18元,再从18元跌回1元——仅仅两年间,以《黄河咆哮》为代表的艺术品份额交易,留给曾在高位接盘的投资人的,是无尽的叹息。

      

      “流动性陷阱”与投资怪圈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用巴菲特这句名言形容在“文交所”上市的艺术品份额再合适不过。

      在各地纷纷清理整顿文交所后,如今仅剩下“天交所”一家仍苟延残喘维持着微量的交易,从曾经的盛极一时的高潮到如今人走茶凉后的凄惨,也留给了高位接盘的投资人刻骨铭心的教训。

      “宁可冒着未来几个月被套的风险,也要去争几个小时上涨的刺激。”一位曾在投资上遭遇重挫的投资人如此形容交易时最容易犯错的心理,在大势看跌的情况下,即使仍有一些盘中的机会,投资人也绝不要冒险争抢。

      实践中,很多投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看到某一交易品种涨势如虹并连创新高,于是匆忙追进,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账面盈利,但如果跑的不及时或者贪婪想多赚一些,往往成为高位接盘的被套者,这正是忽视了此类资产的“变现风险”。

      以在“天交所”上市的艺术品份额为例,尽管近期出现了连续上涨,但每天可怜的成交量根本无法变现盈利。

      “大部分失败的投资者都是先盈利,后亏损,直到最后一路赔光,这似乎已经成为众多投资败局的标准路径。”在有九年理财报道经验的和讯网理财主编姜隆看来,他曾看到无数的投资失败案例,总结起来原因就一个字“贪”字。

      在总结自己投资失败的原因时,上述天津投资人称当初小赚后并没有满足,看着卖掉后继续上涨的艺术品份额,他又跃跃欲试,结果不但亏掉了盈利,而且还亏掉了部分本金。

      而他身边的那位风格剽悍的投资人,后来也没有经得起诱惑杀进艺术品份额,不过这次多亏他没有像上次那样高息借贷重仓买进,而是小仓位操作,尽管如此他也折损了不少盈利。

      当贪欲冲昏头脑时,投资演变成投机后,投资者已经失去理性,于是越投越赔,越赔越投,直到最终赔光出局——这几乎成为投资心理上的一个怪圈,只是深处交易之中的人总是难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