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上证零距离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研究·市场
  • A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8:艺术资产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大消费”渐入黄金时代 掘金消费主题基金
  • 广发基金子公司
    引入股权激励
  • 私募转战公募低于预期 成本过高成现实困扰
  • 规避ETF投资应用的六个误区
  • 流动性或遇变局 基金警惕创业板“戴维斯双杀”
  •  
    2013年6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财富管理
    “大消费”渐入黄金时代 掘金消费主题基金
    广发基金子公司
    引入股权激励
    私募转战公募低于预期 成本过高成现实困扰
    规避ETF投资应用的六个误区
    流动性或遇变局 基金警惕创业板“戴维斯双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私募转战公募低于预期 成本过高成现实困扰
    2013-06-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私募转战公募低于预期

      成本过高成现实困扰

      “一家基金公司如果开展公募业务的话,一年3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成本是必需的,而这对于大多数私募而言却是笔巨款。”

      ⊙记者 陈俊岭 ○编辑 于勇

      

      “私募可发公募产品”——众所期盼下,新《基金法》正式实施至今已逾半月,然而,曾被阳光私募界寄予厚望的“私募转公”,现实中却遭遇成本过高、公私募管理悬殊等种种困惑。目前除星石投资等少数机构明确表示兴趣并有实际进展外,多数私募仍处于谨慎观望中。

      

      目前满足条件的阳光私募不足10家

      “目前公募业务商业上已基本成型,与券商、银行的后台外包也已经谈好,但正式合同还没有签约,正等待证监会相关细则正式出台。”谈及公募业务最新进展,一直“高调”响应新政的星石投资相关负责人昨日对上证报记者称,而为迎接公募业务的开展,他们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内部整改。

      今年4月,星石投资高调宣布成立了公募业务部,总裁杨玲曾透露,他们确定的首只公募产品将是一只追求绝对收益的偏股混合基金,如果一切顺利,这一公募产品最快有望在今年发出来。

      据上述负责人透露,目前他们已将2名基金经理划拨新成立的公募业务部,研究团队则与原私募团队共享,而为适应员工由20人到40人的业务扩展需求,其新办公地点已选定在国家图书馆附近,新办公地正在装修,预计七八月份搬迁。

      不过,新《基金法》对私募发行公募产品的政策开闸,阳光私募们的反应并没有此前预想中的踊跃,目前仅星石等少数私募表示明确兴趣并有实际动作外,朱雀、重阳、泽熙等知名私募则多表示,短期内“暂不考虑”。

      对此,上海重阳投资一位负责人给出的解释为——“如果做公募业务,阳光私募各方面的积淀与优秀公募基金之间的差距依旧非常大,我们以后会考虑开展公募业务,但是短期内不会。”

      “公募是块大蛋糕,但就我们而言,一是目前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二是需要更多点时间去准备。”广州煜融投资董事长吴国平对上证报记者称,未来可能会考虑跟其他机构合作联合开发这块蛋糕,但不是现在。

      根据相关规定,私募基金申请公募基金管理人牌照,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实缴资本或者实际缴付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二是最近3年证券资产管理规模年均不低于20亿元。据估算,目前满足此条件的阳光私募不足10家。

      

      受困成本过高

      从面对特定人群到面向公众客户,从投资门槛100万元到1000元——新《基金法》对私募发行公募产品的政策松绑,曾被私募人士寄予厚望。

      今年3月底,基金业协会曾面向券商、私募、保险等机构在京举办了一场公募基金短期培训,记者在现场发现,星石、重阳等知名阳光私募都派人参加,并对私募转公募具体细节向培训专家提出了种种问题。但缘何在6月1日正式实施后,多数阳光私募却对发行公募产品却持谨慎态度呢?

      据了解,尽管多数私募表示“暂不打算”涉足公募的各有不同原因,但公募业务成本过高、公私募管理悬殊却是业内普遍共识。

      “一家基金公司如果开展公募业务的话,一年3000万至5000万元的成本是必需的,而这对于大多数私募而言却是笔巨款。”一家中型私募机构的合伙人对记者表示,而在其中来自银行等渠道的隐形成本更让其不堪重负。

      为节约成本,星石内部并没有将公募业务和私募业务完全分开,而是在投资流程完全独立的基础上,充分共享研究平台和市场平台。而一旦公募产品成立,他们还会将销售业务外包给银行,后台外包给银行或券商,以节约成本。

      由于私募在收取固定管理费外,还提取业绩报酬,因此大多数私募的架构以投资研究为主体,后台主要依靠信托完成,但进入公募领域后,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大量的估值、清算、信息技术等后台业务,而后台外包则是最佳选择。

      除成本考虑外,私募进入公募还面临来自渠道扩展和投资者变化的挑战。

      “私募的投资者一般都是高净值客户,但公募的投资者往往都是大众投资者,专业知识和对风险承受能力也差一些,如果私募公司的发行的产品风格过于激进,可能不太适合普通投资者参与。”星石投资总经理江晖认为。

      上海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也认为,私募产品与公募产品的收费模式和客户群体相当悬殊,有必要建立业务防火墙机制,从而实现投资、研究和交易等职能上的相互独立,这是避免两种利益冲突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