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焦点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司封面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二维码:从培养用户习惯做起
  • 货币政策回归中性信号已非常清晰
  • 万福生科案凸显修订证券法的紧迫性
  • 不给污染企业贷款
  • 经济下行压力下尤须严防金融“落潮效应”
  • 细说“通胀感”
  •  
    2013年6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二维码:从培养用户习惯做起
    货币政策回归中性信号已非常清晰
    万福生科案凸显修订证券法的紧迫性
    不给污染企业贷款
    经济下行压力下尤须严防金融“落潮效应”
    细说“通胀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细说“通胀感”
    2013-06-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高连奎
      高连奎

      “通胀感”,跟真正的通胀是两码事。所以,通胀的时候不一定有“通胀感”,有“通胀感”的时候也不一定存在通胀。通胀是物价上涨,但通胀感并非完全来自物价上涨。当前社会普遍弥漫着的强烈“通胀感”,事实上与货币和物价关系都不大,而是因为“生活方式在变贵”,更多反映的是消费欲望与消费能力的差距。这种“生活方式变贵”带来的“通胀感”,即使在物价全面下降的情况下也可能滋生。

      曾有生活在杭州的记者朋友采访笔者,他觉得中国通胀非常厉害。我就问他,“你感觉什么物价增长最快,先排除房子,房子的问题单独谈”,他想了一会,也说不出什么物价在涨,但他诉说了他的生活痛苦感:每月最大的支出是汽车的油费,每月加油就得1000多块钱,感觉不堪重负。杭州地铁每次8元,公交每次3元,非常贵。

      这位朋友的“通胀感”就是来自“生活方式在变贵”。公交3元,确实不便宜,即使如此,如果使用公交出行,每月500基本够用,地铁8元每次,也不便宜,即使如此,如果乘地铁,每月1000也基本够用,若开车,每月就起码得1500元。

      从公交到地铁再到私家车,这就是“生活方式在变贵”的典型案例,生活方式每变一次,支出成本几乎就翻了一倍,所以“痛苦感”很强。但这确实与通胀无关,因为公交价格变化不大,地铁价格变化也不大,私家车汽油的价格变化也并不太大。而这位朋友的通胀感更多来自于与公交与地铁的比较。

      还可以举个肉食的例子,猪肉是国人的传统肉食,后来吃得最多的是鸡肉,现在国人更喜欢吃牛羊肉了,但牛羊肉的价格从来就是贵于猪肉和鸡肉。从吃猪肉向吃鸡肉和牛羊肉转变,是“生活方式在变贵”的又一个案例。现在很多人抱怨牛羊肉贵,却很少注意到自己的口味在变。当然牛羊肉的价格确实也在涨,但这也并非通胀,而是养殖方式的变化和养殖成本的升高,原来靠农户散养,靠吃青草和农作物秸秆喂养牛羊的方式早已供应不上国人大得难以想象的需求了。

      说到通胀,很多人喜欢比较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物价变迁,其实这是错误的。要知道,计划经济时代,很多物价是不真实的,如果真要比,应该与1997年前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成的时候比,如此一比,物价变化就并不算太大。而从2007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到现在的五年多,客观地说,经济一直在通缩,可老百姓的感觉,通胀感又确实很强,其实这是生活方式在变贵,也就是虽然具体商品在降价,但生活方式却在变贵,所以总体“通胀感”很强。还是拿私家车为例子,五年前,中国私家车年销量几百万辆,而现在每年2000多万辆,而且还在快速增加。

      没有私家车的年代不会抱怨开车成本高,吃不起牛羊肉的时代也不会抱怨牛羊肉的涨价,这反映的是消费欲望与消费能力的差距,所以跟物价无关。生活方式变贵,只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关。

      国人“生活方式变贵”关键正是中国发展太快了。私家车快速增加肯定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导致“生活方式变贵”的唯一因素就是经济发展速度。看看美国和日本,这些经济衰退的国家恨不得经济能通胀,但无论怎么印钞,股市都翻番了,经济还是不见通胀,因为是经济没有发展。

      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可能会认为高薪的人比低薪的人生活更如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因为在传统社会不同人群生活方式的差异化不大,几乎就是吃和穿,玩得很少,也不开车,更不出国旅游,没太多复杂的社会交际。而现在完全不同了,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差异越来越大,几十元可以生活一天,几百元,几千元也可以生活一天,这就导致了拿高薪的人的生活痛苦感也不低,因为他的薪资也满足不了他的欲望,低薪族挤公交,身体累点,但省钱;高薪资开私家车,身体舒服了,但总心疼油费。

      在网络常有人晒生活成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这些人当中几乎见不到月薪在一万元以下的。而事实上,在13亿人的中国,月薪过万者不过几百万人而已,如果这些人都感觉生活困难,那些挣几千元的怎么办?难怪很多网友都骂他们矫情,这些人当然确有矫情的一面,但却不能否认他们的“痛苦感”是真实的,这是传统的经济学解释不了的现象,只能从生存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些高薪的人享受着“更贵的生活方式”,因此痛苦感也不低。

      如此说来,若按客观、传统的经济学来分析,当下中国确实不处于通胀年代,不存在普遍的“产品变贵”问题,而按“生存经济学”来分析,当下中国又确实处于“生存方式不断变贵”的时代,而经济发展越快,这种由“生活方式变贵”导致的通胀感就越强。解决办法绝不是放弃发展,而是要想方设法降低民众的生存成本,具体来说就是笔者反复提及的建设“低生存成本社会”。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产业创意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