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影视业如何玩转数字魔方
一个号称准确率高达94%的电影票房预测模型,一部让公司股价涨幅超三倍的“数据分析式电视剧”,这样的故事是否会移植到如火如荼的中国影视产业?又会对传统的影视制作企业产生哪些影响?昨日,在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产业论坛上,诸多影视、互联网视频业领军人物共同面对这一议题,而他们对“大数据”所持的态度不乏分歧
⊙记者 郑培源 ○编辑 全泽源
数据在前 票房在后
中国市场有“中国特色”如何构建影视业大数据平台
近日,谷歌公布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电影票房预测模型。据介绍,该模型能够提前一个月预测电影上映首周的票房收入,准确度更是高达94%。这在业内引起了强烈讨论,不少内人士认为该模型非常适合好莱坞电影公司通过预测票房来及时调整电影营销战略,但同时也有人怀疑这是互联网数据商“别有用心”,旨在鼓动电影公司购买其搜索引擎广告。
按照谷歌给出的报告,预测采取了简单的线性模型,主要来自电影的搜索量、电影预告片的搜索量、同系列电影前几部的票房表现和档期的季节性特征几个简单指标。谷歌称:“距离电影上映一周的时候,如果一部影片比同类影片多获得25万搜索量,那么该片的首周票房就很可能比同类影片高出430万美元。”这样确凿的数据不仅让电影制作者触目惊心,更让投资者产生巨大想象空间,尤其在一部影片的票房表现可以让公司股价出现巨大涨幅的中国二级市场上。
而电视剧《纸牌屋》的成功也让基于数据分析“订制”电视剧的模式打开想象空间。《纸牌屋》的出品方兼播放平台Netflix是美国在线视频播放和数据平台,其数据库包含了3000万用户的收视选择、400万条评论、300万次主题搜索。《纸牌屋》项目中,拍什么、谁来拍、谁来演、怎么播,都由数千万观众的客观喜好统计决定。从受众洞察、受众定位、受众接触到受众转化,每一步都由精准细致高效经济的数据引导,从而实现大众创造的C2B,即由用户需求决定生产。凭借《纸牌屋》的大获成功,Netflix第一季财报公布后股价狂飙26%,达到每股217美元,较去年8月的低谷价格累计涨幅超三倍。
谷歌模型和《纸牌屋》的故事会在中国影视产业重新上演吗?
中国市场有“中国特色”
百度旗下视频企业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坦称:“我们也做过研究,用中国的数据来套同样的模型,后来发现准确率很低,这证明我们的市场除了四个因素以外还有别的因素。”不过他对数据在影视产业中的地位快速提升给予高度肯定。“以往新媒体仅仅被当作传播渠道来看待,而现在大数据参与的娱乐影视行业被拿来和传统电影行业平行看待,这是完全不同的视角。从最早的科研计算,到企业级计算,到社会级计算,大数据时代已经和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数字化相关了。”
从传统媒体转身进入新媒体的搜狐公司副总裁、搜狐视频首席运营官刘春则坦称《纸牌屋》在中国不可能成功。“《纸牌屋》前提是什么?是美国的收费模式,中国用户在互联网和电视上的视频消费的付费习惯一直没有培养起来,两地的市场环境不一样。”他认为中国的网络视频产业才刚刚起步,最重要的是先把空间占住,而不是在数据堆里打转。“有很多节目类型、题材形式,主管部门可能不让在电视上播放,但是在网上可以获得亿次以上的点播量,这个市场才刚刚起步,不需要复杂的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
而刚刚发行了《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安乐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总经理姜伟,从多年从事电影创作的业内人士角度做了另类分析。他表示,电影是用心而非用数字制作的。“我从来不认为《西雅图》是基于数据分析获得成功的,实际上我也没有这么做过,导演对电影里表现的现实内容有感触,写出剧本,拍出来,这个片子的核心。”同时,中国和美国面对的信息环境完全不同,国内市场不成熟也不透明,甚至几年前官方统计的票房数据都不公开,“大数据”的拼图难言完整。
如何构建影视业大数据平台
事实上,数据意识已经渗透进影视产业的各个环节。上证报记者获悉,万达院线就建立了千万级以上的会员数据库,其中包括国内的600万会员数据和AMC的400万会员数据,万达文化产业集团副总裁叶宁表示,消费者数据库是影视产业中的核心宝藏。而曾推广电影《失恋33天》的新丽传媒也基于通过大数据创作剧本的概念和盛大合资成立的编剧公司。而定位于互联网影视企业的乐视影业执行董事张昭则表示,“数据体现了我们跟消费者的沟通过程,整个电影创作和营销过程应该是一体的,电影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产品,到电影院才揭开盒子。相反,通过数据来控制的营销和沟通的过程,会成为最后观影体验一部分。”
张昭同时呼吁,应该由国家出面建立影视行业的公共数据库,防止数据成为被商业个体操纵的工具。“大数据一旦变成交易,其实很危险,这种事情在过去几十年电影产业、互联网产业、电视产业,我们吃了很多亏,我们应该尽快能够数据公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