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施浩 ○编辑 全泽源
国家智慧城市2013年度试点申报工作将于6月底前完成初审,诸如广东省等地区的“平安城市”建设将于下半年开始大规模招标。该趋势正好契合“新型城镇化”战略。国家发改委人士近日表示,智慧城市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据测算,若将传统的城市管制方式升级为智慧城市的管理模式,城市的红利将因此增加三倍。
因此,随着新型城镇化的逐步推行,智慧城市建设将渐入佳境,智能交通、智能安防等细分领域的优势企业将获得高速发展良机。
定位新型城镇化重要推手
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等政策部门一直致力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2月,国家发改委在广州组织召开了“智慧城市若干问题研究课题”中期研讨会,各课题组分别介绍了课题研究的中期成果,并围绕智慧城市与产业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环境、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等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3月,发改委又会同工信部召开了“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研讨会,5月初,住建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2013年度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于2013年6月底前完成初审工作,并将相关材料报送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
近日,多位发改委官员又相继表态,将智慧城市建设定位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认为这可以为城市带来加倍的红利。由于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而人口聚集势必给交通、医疗和建筑带来压力,因此需要更为合理的资源调配和布局,智慧城市正是城市治理的重要转型。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近日对媒体表示,实行低碳、生态、绿色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何有效解决交通拥堵、城市规划的问题,更好地利用清洁技术燃料等都需要智慧城市的管理,即运用现代的高科技管理手段和软管理方法,更好地运用到城市的治理过程中。由于智慧城市的普遍做法是将高科技运用到城市管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朝着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也使硬件设施全面改善,但是在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要防止智慧城市成为形象工程。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则表示,根据测算,如果将传统的城市治理和管理方式改变成智慧城市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和治理的话,城市的红利能增加三倍。
政策部门的全力推进有望带动整个行业蛋糕的不断做大,广证恒生的分析师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信息化和城镇化是新四化建设的主要方面,是推动中国未来中长期成长的主要动力,而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城镇化”的主要落脚点,将成为我国投资的重要领域。据住建部预计,“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长期而言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将超过10万亿。
产业链公司静待投资落地
“我们对智慧城市的概念很看好,投资规模的提升落实到公司层面,就是企业的订单会增加。”一位TMT行业的资深研究员对上证报记者表示。
站在产业链的角度,从上游的设备设计、生产和安装,到中游的应用开发、信息集成和云计算,再到下游各个领域的运营,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的投资在每个领域都将产生大量的订单需求。智慧城市建设的订单效应已经辐射到了通信、交通、基建、安防等多个领域。以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安防领域为例,据分析师介绍,目前我国的安防产业主要集中在中下游领域,而上游算法和芯片主要从海外进口。中下游是国内安防行业的主要阵地,产业链条主要分为视频监控设备产业链和系统集成两大类,代表厂商为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下游主要为系统集成商和运营服务商,代表企业有佳都新太、银江股份、安居宝等。
“智慧城市这个其实不是新概念了,近年来主要城市在安防、交通、数字城管等领域的建设一直在推进,现在上升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定位上来,意味着这些之前垂直的分割的领域除了自身产业链将继续延伸之外,行业之间也将出现融合趋势。”一位私募人士告诉记者。
据介绍,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自下而上可分为感知层、通信层、数据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其中,处于核心的是数据层。数据层主要功能是通过数据关联等技术解决数据割裂、资源无法共享的问题。数据层通常包含城市数据中心和云计算服务平台等,实现数据的归集、处理、分发等功能,是智慧城市平台化的核心。前述广证恒生分析师指出,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已进入第二阶段,以“平台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由于该阶段投资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项目在建设模式上大多采用BT模式,同时不同的行业联网融合将成趋势。所以那些拥有领先的平台研发及技术优势的企业将有望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