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上证面对面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价值
  • A6:专 版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年报事后审核意见“放量” 摘帽公司遭遇
    重点盯梢
  • 九部委强调奶粉质量安全“自建自控奶源”
    是企业存活标准
  • 事后问询函
    彰显监管思路转变
  •  
    2013年6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公司·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公司·热点
    年报事后审核意见“放量” 摘帽公司遭遇
    重点盯梢
    九部委强调奶粉质量安全“自建自控奶源”
    是企业存活标准
    事后问询函
    彰显监管思路转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事后问询函
    彰显监管思路转变
    2013-06-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黄世瑾 ○编辑 邱江

      

      近期,交易所事后问询函成为上市公司年报更正的重要内容。最新的例子是张裕A,在深交所的问询下,公司具体披露了2012年研发支出的情况及调研机构全称和研究员姓名等详细情况,甚至追溯至去年三季报中现金流量表的差错。

      浏览数十家上市公司事后监管的具体情况,涉及问题堪称五花八门。其中,既有如石基信息、北京利尔这样经营情况公布不够详细的公司,也有如阳煤化工、三普药业这般业绩补偿情况令人生疑的公司,更有赤峰黄金、道博股份、万鸿集团等摘帽不久、经营情况尚不稳定的公司。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在2012年年报中,存在或大或小的信息披露不详。

      相较于往年,今年的年报事后审核明显“放量”,而这正是两大交易所强化信息披露监管、放开审查管制的新动向。

      以上交所为例,今年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直通车业务指引》正式发布。具体来说,上交所上市公司将自行登记和上传信息披露文件,并将其直接提交至上交所网站及其他指定媒体予以发布。换而言之,上市公司自行登记公告并直接披露。上交所表示,少数并购重组、破产重整等重大事项除外,对直通车公告不再进行事前形式审核,工作重点将转向于集中并整合现有监管资源,对违规行为进行事后监管。类似的是,今年年初深交所同样将信披直通车业务大幅扩围。

      作为定期报告,年度报告是信息披露中的常规内容,公布时间提前预约,显然是非常适合信披直通车业务实行的一个项目。同时,年报又有其特殊性——它是上市公司每年最重要的定期报告,是对每年业务的一个整体总结。市场参与者的共识是,只要看明白了年报,就对一家公司目前所处的状态和正在进行的重大事项有了充分的了解。

      但是,每家上市公司所处情况千变万化,仅仅依靠统一的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系统进行上报难免有遗漏之处。此外,也不能排除一些身处困境的上市公司故意对一些敏感的重大事项避而不谈。监管还是必须的,只不过关口从公告事前移到了公告事后。对此,上交所副总经理徐明表示,这是上交所监管理念的转变,此乃放松管制,而监管不能放松,反需加强。

      其中,对于摘帽公司的监管很好地反映了这个理念。由于退市新政的推出,对风险警示公司的认定发生了改变,而由于“法不追溯既往”的精神,又不能对其摘帽做出限制——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会因为经营状况没有实质改善而再度“戴帽”。因此,对于这些“集中摘帽”的公司,只有通过强化信披监管的方式,才是兼顾风险揭示的市场化监管手段。

      宝诚股份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公司于去年年报披露后摘帽,但是其净资产依靠大股东援手勉强转正,盈利能力依旧薄弱也是不争的事实。上交所在事后问询函中,进一步提示了公司存在大客户集中、造血能力不强、财务处理存疑、可能对大股东存在依赖等问题,并将这些质疑与公司回应放在一起交由投资者判断。不久之后,公司再融资方案便遭证监会否决,市场人士推断多为内部管理及与大股东之间独立性的问题,与上交所的监管方向可谓不谋而合。

      “放松管制,加强监管”的方向性转变不仅停留在交易所层面,证监会近期的多项政策也有此倾向。如放松对IPO新股盈利能力的实质性判断,转而对发行当期及未来盈利情况加强披露。此外,动力源也对外公告了其非公开发行的反馈意见及答复情况。希望,这股市场化的清新之风能够长久劲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