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上证面对面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价值
  • A6:专 版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碳总量”还是“碳强度”
  • 新兴市场需审慎应对美国双重领跑
  • 核准公开发行与核准公开转让
    焉能等同
  • 资管人事风暴
  • 货币政策新思路:容忍缓增长全力促转型
  • 少学索罗斯 多学巴菲特
  •  
    2013年6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观点·专栏
    “碳总量”还是“碳强度”
    新兴市场需审慎应对美国双重领跑
    核准公开发行与核准公开转让
    焉能等同
    资管人事风暴
    货币政策新思路:容忍缓增长全力促转型
    少学索罗斯 多学巴菲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少学索罗斯 多学巴菲特
    2013-06-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晓晖

      ——市值的随想之二

      张晓晖

      某商业企业近日注入资产,定向增发价居然一下子上浮了40%,这样的事在沪深股市上不多见。原来背后的故事是,另一家商业企业买入了大量股票,不论是财务投资还是觊觎上市公司控制权,也不论是为了解决同业竞争,还是为了抵御狙击而启动毒丸计划,反正,第二次拟定的增发价格经过了多轮狠狠的讨价还价。

      注入的资产价值几何,增发价该定多少,从来都是见仁见智。认购企业自然希望增发价越低越好,注入的资产可换取更多股份;其他股东担心资产被摊薄稀释,不肯吃亏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双方都想赚,都不想吃亏,都对。所谓公平价格,一定是讨价还价争出来的,专业术语叫做“博弈”。

      问题是,为什么以前没有这样的博弈?武断一点说,很可能这回有业内同行参与的缘故。一来人家二级市场买股票,不能吃亏,二来,毕竟是同行,而同行的作用,恐怕不是持股的投资机构能比的,圈内这点事儿,谁不门儿清?比如说吧,如果您说装进来一座四万平方米商厦,评估200亿,怎么,折合50万一平方米?您马路对面就是我的店铺,一样的地点,我按这个价儿把我的店铺卖给您,您要么?

      这回,中小投资者算是跟着搭了便车。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真要保护中小投资者,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资本家之间的博弈。这就好像您跟着耿宝昌、马未都买瓷器一样,虽然咱不懂,但是人家懂啊,人家买什么,咱也跟着买不就少吃亏么?

      由此想到咱们的海外投资,其实也大可这样做,多多借助资本家的头脑。不知道买什么不要紧,巴菲特买什么咱就跟着买什么,怎么样?好,就算咱不敢跟着巴老买高盛、富国银行这样的金融股,可口可乐、吉列刀片总敢买吧?然后再看看人家不买什么,比如美国的“两房”,那咱也躲远点,别沾那些玩意儿了。

      《荀子》里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的就是,借巧劲儿,搭便车,傍大款,学高人。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才渐渐地有了“资本”的概念,才知道了“将本逐利,天经地义”,之前都称之为资金、生产资料。即便如此,资本的概念也是模糊的。骤然之间,抱着好多钱不知道怎么在国际市场上买东西,也正常,就好像一个富翁初到古玩市场上,也难免打眼。这时候,就该先从当学徒开始,小心翼翼地学,积累经验。

      投资最忌讳的是什么?就是用过去的价值观和眼光看现在的国际资本市场,动不动就是阴谋论,大鳄们如何嗜血,一脑门子的货币战争,可就是不考虑生意,不考虑性价比是不是上算。这可能也是不少企业家的误区,一说竞争,就是商战,就是铺天盖地的广告战、价格战、营销战,站在地图前面插红蓝箭头。其实呢,您在豆包里面多装点馅儿,把豆馅儿磨细点,不是全都有了?瑞士的钟表军刀,法国的香水,德国的汽车机械,人家整天考虑打仗的事儿么?价格战打到恨不得溅一身血,这也算买卖?

      说起市值管理,说难其实也不难。首先是学习资本家,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别总觉得自己高明,人家祖孙几代人把企业干成百年不倒常青树,一定有人家的道理;老财团买什么基金,咱也跟着买点儿,如果不踏实,分散着多投几个,总可以吧?买什么企业,咱也跟着入一股,总可以吧?如果怕咱争控制权,不卖给咱普通股,那咱买点优先股,光吃股息不举手表决,再不济,买它的债券,吃利息,行不行?如果债券都违约,那别人买的普通股,还不赔到姥姥家去?毕竟,出了事儿得先拿股本还债啊!

      其次是借用资本家,请人家当顾问,赚钱了给人家点提成都合适,想想中航油赔的银子能请多少专家啊?或者跟人家合资成立个基金,咱就占三四成就行,他占大头儿都不怕赔,咱怕啥?

      学习资本家、借用资本家,最终是为了自己成为资本家,管理国有的资本,人民的血汗钱,没有资本家的素质怎么行?其实,做个资本家也不很难,您就假设那些资产都是您家的(只要您不真往自己家拿,这样想蛮好):我怎么投资?1700美元一盎司时买黄金,一百好几十美元一桶时买石油,肯定不行。一算合适不合适,答案明摆着呢。

      过去是关着国门玩儿资金,现在是走出国门玩儿资本,过去是关着国门玩儿筹码,现在是走出国门玩儿市值,国际资本市场也是个收入再分配的地方,拼的就是脑力。走出国门玩儿资本,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得更新观念,少一点资本市场的阶级斗争,多一点生意场的精打细算。少学点索罗斯,多学点巴菲特。索罗斯只能收拾嗜血者,踏踏实实做生意的人,索罗斯奈何不了他。您要是买股票跟接手一个饭馆似的,连厨房的锅碗瓢盆都算计过来,谁坑得了你?

      说来说去,国家也是一个经济体,需要一颗资本的心脏。

      (作者系知名财经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