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地产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唐廷枢的三张面孔
  • 大妈这回很冷静
  • 专家 切勿再抄底黄金
  • 泡沫已破
    黄金踏上熊途
  •  
    2013年6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财富管理
    唐廷枢的三张面孔
    大妈这回很冷静
    专家 切勿再抄底黄金
    泡沫已破
    黄金踏上熊途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唐廷枢的三张面孔
    2013-06-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为一位脱胎于旧时代的革新者,唐廷枢身上融合了洋行买办、民族实业家和慈善家三重特性。这是一个广受欢迎的人物

      ⊙杜博奇 ○主持 于勇

      

      1892年10月7日,唐廷枢病逝于天津,终年60岁。他的死讯迅速传开,成为当时最重大的新闻。

      招商局派出专轮,运送唐氏灵柩回葬香山老家。13个国家的驻津公使、商务代表搭乘本国轮船从天津出发,一路护送,浩浩荡荡,直至广东唐家湾。当唐廷枢的灵柩送入岸上灵棚时,外国轮船一字排开,降半旗,各国代表依次上岸脱帽鞠躬志哀。唐廷枢以商人身份享此前古未有之殊荣。李鸿章在葬礼上无限惋惜道;“中国可无李鸿章,但不可无唐廷枢”。《北华捷报》称:“唐廷枢的一生,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时代,他的死是一个持久的损失。”

      这并非谬赞。19世纪的中国,如果确乎存在一呼百应的商业领袖的话,唐廷枢应该算是其中一员。

      作为一位脱胎于旧时代的革新者,唐廷枢身上融合了洋行买办、民族实业家和慈善家三重特性。正如怡和洋行官方对他的评价:“他一方面能够把中国商人与中国政府的资源或财力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掺和了欧洲人与美国人的实际知识”。“他既爱国,又着眼于世界。”

      这是一个广受欢迎的人物。身为买办翘楚,洋人们都希望结交他,以获取各种可能的商业机会;朋友们则希望通过他和洋人做生意;朝廷对他也十分器重,委以洋务重任,他不负众望地转型为民族实业家;商人脸孔下,他还是一位低调的慈善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总而言之,他是那个时代不可缺少的“滑轮”,民间、官方和洋场这三股力量,都需要借助他来发力。

      唐廷枢的买办生涯始于1861年,29岁开始“代理该行长江一带生意”。得益于幼年在香港接受的殖民地教育,唐廷枢成为最早掌握英语的一批中国人,进入怡和之前,他在香港巡理厅和上海海关做过多年翻译,熟知西方事务。这些经历磨砺出机敏圆滑的个性,帮助他建立了西方视野,积累起国际法务知识,一旦掌握经商诀窍,很快就变得游刃有余,他不遗余力地帮助怡和洋行进行大米、食盐、棉花、茶叶生意,拓展航运版图,赢得洋人的赏识。

      随着怡和洋行对他倚重的加深,唐廷枢的地位日益牢固,他也不忘从中为自己捞“一杯羹”。当他挪用怡和洋行八万两巨额库款的事情败露后,虽然遭受痛斥,却奇迹般地逃避了制裁和惩罚,怡和洋行大班约翰生还在信件中一遍又一遍替他说好话——这并不是基于友谊或什么私人情谊,而是他已经成为怡和洋行离不开的轴心,就这样,唐廷枢的买办生涯走向巅峰。

      在怡和洋行做买办,唐廷枢“获得了丰富而广阔的经验”。他的商业领悟能力和经营盈利能力不仅在买办中出类拔萃,就是洋人也心悦诚服,对他抱着既钦佩又害怕的复杂态度。

      1873年,唐廷枢的买办事业走到尽头,摇身一变,成为清廷官督商办企业的经营者。

      当李鸿章邀请唐廷枢总办招商局的消息传出后,沪上洋行大为震动。一位西洋商人不安地说,唐廷枢“在取得情报和兜揽中国人的生意方面,能把我们打得一败涂地。”唐廷枢在怡和洋行的友人附和道:“唐君久历怡和洋行,船务亦深熟悉,自后招商局必多获利也”。

      果不其然。唐廷枢改组招商局,增招商股,大力引入先进设备和新式人才,并设立航业保险公司作为辅助,革除进行弊端,短短三年,就令招商局脱胎换骨。1876年,在唐廷枢推动下,轮船招商局一举兼并经营不善的美国旗昌轮船公司,“遂与怡和太古并号三公司”。

      因经营招商局成效显著,唐廷枢随即奉命总办开平煤矿,他依照旧法炮制,通过引入商股激活产业资本,一手打造了这家清代最具盈利能力的近代化企业,管理该矿直至1892年逝世为止。

      唐廷枢几乎以一己之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前行。他对股份制的理解和运用,深刻改变了清末资本格局和近代公司面貌;他对铁路、机械等新事物商业化的热情,间接催生了近代工业的多个“第一”:第一家机械煤矿开平煤矿,第一条标准铁路开平铁路,第一台蒸汽牵引机车“龙号蒸汽火车”,第一家自营水泥厂唐山细绵土厂,第一家机器棉纺厂上海机器织布局。

      唐廷枢对公益事业的投入丝毫不亚于洋务事业。他赞助书馆书院,资助同学容闳选拔第一批留美学生;他亲自编写中国第一本英语教科书《英语集全》,编纂这本464个单词小册子的初衷,是“因睹诸友不懂英语吃亏者有之,受人欺瞒者有之,或因不晓英语受人凌辱者有之”;他还与好友徐润一同创办仁济医院;他每到一地,竭尽所能赈济灾荒,受惠于他的唐山百姓建立唐公祠,以彰其功。可惜这所祠堂正如关于他的历史记忆一样,早已风流云散。

      在这个健忘的年代,也许只有在时代的短暂喘息中,这些被淡忘的历史人物才会被后人匆匆提起。